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澀難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乾澀難產

病證名,又稱胎幹難產,屬中醫婦科難產範疇。此證多因產婦臨盆時用力過早,導致胎膜(即「水衣」)先破,產道失於濡潤,復受風邪侵襲,致使產戶腫脹、乾澀狹小,胎兒難以娩出。清代醫家週登庸於《續廣達生篇》中記載:「產時用力太早,水衣先破,被風所吹,產戶腫脹,乾澀狹小者,用熏洗法,從容俟之,無不立下矣。」此證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胎膜早破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產道失潤與風邪外襲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不足:產婦素體虛弱,氣血虧虛,難以濡潤產道,致使陰戶乾澀。
  2. 用力過早:產程初期誤用蠻力,損傷胎膜,胞漿早泄,產道失潤。
  3. 風邪外襲:水衣既破,產戶暴露,風邪乘虛而入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腫脹不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產程延長,胎兒娩出困難。
  • 產戶乾澀腫脹,疼痛明顯。
  • 或伴見神疲氣短,面色蒼白等氣血不足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熏洗法:以紫蘇煎濃湯熏洗外陰,取其辛溫行氣、散風消腫之效,緩解產戶腫脹。週登庸強調「紫蘇不拘量,多點好」,意在加強藥力滲透。
  2. 外塗潤滑:熏洗後以麻油調蜂蜜塗抹產道,滑潤助產。麻油性潤,蜂蜜甘緩,共奏滋潤緩急之功。
  3. 內服方藥:若氣血虛弱明顯,可配合蔡松汀難產方(黃耆、當歸、茯神、黨參、龜板、川芎、白芍、枸杞)益氣養血,潤胎催生。

古籍參考
除《續廣達生篇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產難者,因兒轉身,將兒枕血塊破碎,與胞中敗血壅滯,兒不能生」,可佐證產道不暢之病機。乾澀難產之關鍵,在於調和氣血、濡潤產道,使「氣血和而產自順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