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乾嘔

定義與概念

乾嘔乃中醫經典病證名,指患者有嘔吐之聲而無實物吐出之症。《金匱要略·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》首載此證,後世醫家多有闡發。《諸病源候論·嘔噦病諸候》云:「乾嘔者,胃氣逆故也。但嘔而欲吐,吐而無所出。」此症與「噦」(呃逆)有別,亦不同於實嘔之有物吐出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乾嘔主要責之於胃氣上逆,其成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胃虛氣逆: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胃氣不降反升
  2. 胃中寒盛:寒邪直中胃腑,或陽虛內寒,寒凝氣逆
  3. 胃熱上衝:熱邪犯胃,或肝鬱化火,橫逆犯胃
  4. 少陰病變:少陰陽虛,陰寒內盛,格陽於上
  5. 肝氣犯胃:情志不遂,肝氣橫逆,克犯胃土

證型辨治

胃虛氣逆證

  • 主症:乾嘔聲低,時作時止,納呆乏力,舌淡苔白
  • 治法:益氣和胃,降逆止嘔
  • 方藥
    • 橘皮竹茹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橘皮、竹茹、大棗、生薑、甘草、人參
    • 吳茱萸湯(《傷寒論》):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

胃中寒盛證

  • 主症:乾嘔清涎,脘腹冷痛,喜溫喜按,四肢不溫
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和胃降逆
  • 方藥
    • 半夏乾薑散(《金匱要略》):半夏、乾薑
    •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

胃熱上衝證

  • 主症:乾嘔聲高,口苦口臭,煩渴欲飲,舌紅苔黃
  • 治法:清胃泄熱,降逆止嘔
  • 方藥
    •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《傷寒論》):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
    • 黃連解毒湯(《外台秘要》)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

少陰陽虛證

  • 主症:乾嘔下利,四肢厥逆,脈微欲絕,面赤如妝
  • 治法:回陽救逆,通脈降逆
  • 方藥
    • 白通湯(《傷寒論》):蔥白、乾薑、附子
    • 通脈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甘草、附子、乾薑

經絡辨證

從經絡角度論,乾嘔與以下經脈關係密切:

  • 足陽明胃經:其脈循行過膈屬胃,主受納腐熟
  • 足厥陰肝經:挾胃屬肝,肝氣橫逆則犯胃
  • 手少陰心經:與胃經相連,心火下移可致胃熱
  • 足少陰腎經:腎陽虛衰可致脾胃虛寒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乾嘔多有精闢見解: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乾嘔者,空嘔無所出,此胃氣逆也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乾嘔非獨胃病,肝膽之氣上逆者亦有之。」
  • 《臨證指南醫案》:「乾嘔有虛實之別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