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乾嘔

乾嘔是指欲吐而嘔,無物有聲,或僅嘔出少量涎沫的症狀。

《金匱要略》首次提到了乾嘔的名稱。但《醫學入門》認為噦即乾嘔,即「噦即乾嘔,聲更重且長」。《醫學舉要》則說:"乾嘔者,其聲輕短而小;噦者,其聲重大而長",指出二者症狀相似,只是程度不同。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謂的噦症,即為後世所稱的呃逆。本症與呃逆、惡心、嘔吐應予區分。呃逆是指連續打嗝聲,聲音短促;惡心指的是想吐但無法吐出,感覺泛泛然且無聲音;嘔吐則有聲音且有物體排出;而乾嘔則是欲吐而嘔,有聲音但無物體排出,與其他症狀均不相同。

常見證候

  1. 胃熱乾嘔:乾嘔頻繁發作,聲音洪亮,胸部塞滿,口苦心煩,口渴且渴望喝水,可能伴有腹部脹滿和疼痛,大便祕結,舌頭紅赤,舌苔黃且乾燥或少量,脈搏有力且大或細數。
  2. 胃寒乾嘔:乾嘔聲音低弱,偶爾嘔出少量涎沫,胃部感覺冷痛,或胸部塞滿,不想喝水,便溏,氣短懶言,口淡不渴,舌頭顏色淡,舌苔薄白,脈搏沉弦或細弱。
  3. 肝鬱乾嘔:乾嘔聲音不明顯,時而發作時而停止,每次發作常受情緒影響,伴有胸部悶痛,食慾不振,舌頭淡紅,舌苔薄白,脈搏弦細。
  4. 食滯乾嘔:乾嘔時有食物惡臭,想吐但無法吐出,胸部悶痛,厭食,腹部脹滿,大便多而有臭味,舌苔厚膩,脈搏弦滑。

鑒別分析

  1. 胃熱乾嘔: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情況。實證可能是外邪入侵,通過表面進入陽明經脈,邪熱與胃氣相抵,逆而上衝,胃失和降,造成乾嘔,屬於實證。若疾病後體內餘熱未盡,或者使用了具有燥性的藥物,損傷胃陰,也可能使胃氣無法和降而逆流,引起乾嘔,屬於虛證。實證的鑑別要點是一定會出現腹部脹滿和便祕,口渴引起飲水,舌苔乾燥且脈搏有力。治療宜清熱通腑,和胃降逆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加減的方劑。虛證的鑑別要點是舌頭紅且少苔,脈搏細數。治療宜養胃生津,和降衝氣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加減的方劑。

  2. 胃寒乾嘔: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情況。實證可能是受寒邪侵襲,直接作用於胃腸,或者過食生冷食物,導致寒氣凝結滯留,胃氣失和降,引起乾嘔。虛證可能是脾胃功能虛弱,或者過量使用寒性藥物抑制胃氣,導致脾胃虛寒,升降失調,胃氣逆流而引起乾嘔。實證的鑑別要點是一定會出現脘腹冷痛,舌苔白,脈搏沉弦。治療宜溫中散寒,和胃降逆,可以使用半夏乾薑散加減的方劑。若有少量涎沫以及輕微的頭暈暈的感覺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加減的方劑。虛證的鑑別要點是心下部悶滿,且食慾不振,便溏,氣短懶言,舌淡,脈搏細弱。治療宜補脾益胃,降逆安中,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丁香、茯苓、半夏等藥物。

  3. 肝鬱乾嘔:多因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以致胃氣失和而作乾嘔。病起於肝鬱,故常隨情志波動引發,肝失條達,故見胸脅煩悶,肝氣犯胃,故不欲食,舌苔薄白,脈弦細。其特點為:每次發病與情志因素有關,並伴有胸脅煩悶,納呆,鬱鬱不樂等症。治宜舒肝理氣,和胃降逆,方用四七湯加減。

  4. 食滯乾嘔: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醇酒厚味,食物停滯在胃脘,胃氣無法順利運行而引起乾嘔。鑑別要點為食物惡臭,想吐但無法吐出,胸部悶痛,厭食,腹部脹滿,大便多且有臭味,舌苔厚膩,脈搏弦滑。

以上就是乾嘔的一些常見證候和鑑別分析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劑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