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乾黃

定義與病機
乾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屬陽黃範疇,以「小便自利、渴而引飲」為主要特徵。其病機核心在於燥熱內蘊,或瘀熱搏結於裡,導致津液耗傷,濕邪不顯,故四肢不覺沉重,與濕黃(濕熱鬱蒸之黃疸)有別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身目發黃,色澤鮮明如橘色(陽黃特徵),伴隨明顯口渴、喜冷飲。
  2. 二便特點:小便通利且色深,大便或見乾結,反映熱邪內熾而濕象不著。
  3. 其他見症:或見心煩、身熱,舌質紅、苔薄黃而乾,脈數或弦數。

病因與病位

  • 燥熱為主因:熱邪化燥,耗傷津液,或素體陰虛,復感熱邪,形成燥熱相搏之勢。
  • 瘀熱互結:熱邪深入血分,與瘀血相結,阻滯膽道,膽汁外溢而發黃,此類患者可見肌膚甲錯、舌暗紅有瘀斑等瘀血徵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燥熱證治則:清熱瀉火,兼以生津潤燥。

    • 主方:梔子柏皮湯(《傷寒論》),方中梔子清三焦之火,黃柏瀉下焦濕熱,甘草和中,適用於熱重津傷而無明顯濕滯者。
    • 加減:若津傷甚,可加天花粉、蘆根;心煩甚者,加淡豆豉、連翹。
  2. 瘀熱證治則:活血化瘀,瀉熱通腑。

    • 主方:可選抵當湯(《傷寒論》)或桃核承氣湯,以下其瘀熱。若兼氣滯,可配合茵陳蒿湯加丹皮、赤芍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濕黃:小便不利、身重困倦、苔膩,治以茵陳五苓散等化濕為主。
  • 陰黃:黃色晦暗、畏寒肢冷,屬寒濕為患,治宜溫化寒濕。

古籍佐證
《此事難知》明確指出乾黃「燥也」,強調其津傷燥熱之本質,並以梔子柏皮湯為代表方劑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瘀熱發黃者,需「攻其瘀」而「熱自除」,呼應乾黃之瘀熱證型。

現代應用
乾黃見於部分急性肝炎、膽囊炎初期,或慢性肝病兼熱毒熾盛者,其證候符合燥熱或瘀熱病機時,可參考上述辨治思路,然須結合具體脈證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