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婦人水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婦人水分
病名出處
婦人水分一病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五十三「婦人水分篇」,其文曰:「水分者,以水氣上下溢於皮膚,分散四末,發為胕腫。蓋腎者胃之關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此病與血分治有先後耳。」簡稱「水分」,專指婦人先見肢體浮腫,而後經閉之證。
病因病機
此病多因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,以致水氣散溢四肢,發為浮腫。水濕內停,阻滯經脈,分散血氣,故繼而月經閉止。腎為胃之關,主司水液代謝,若腎氣不足,關門不利,則水濕內聚,與脾虛相合,更易成此疾。
辨證特點
- 先腫後閉:此病與「血分」有別,血分者乃先經閉而後浮腫,水分則反是,先見肢體腫脹,後致月事不行。
- 腫勢特徵:水濕泛溢,腫多從四肢起始,皮色如常,按之凹陷,久不復起,或伴小便不利。
- 兼症:或見脘悶納呆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脈沉緩等脾虛濕盛之象。
治法方藥
治宜 健脾利水,佐以通調經脈。水濕既去,腫消則經血自通。
- 主方:茯苓導水湯(《醫宗金鑑》),方中以茯苓、澤瀉、白朮健脾滲濕;大腹皮、桑白皮行氣利水;木香、砂仁醒脾化濕;當歸、川芎活血調經,使水行而不礙血,血和而經自調。
- 加減:若腎陽不足,加肉桂、附子溫陽化氣;氣滯明顯者,酌加陳皮、香附理氣行水。
與血分之別
水分與血分皆可致婦人浮腫經閉,然病機有異:
- 水分:病在氣分,水濕為先,治以利水為主。
- 血分:病在血分,瘀血為先,治以活血為要。
《聖濟總錄》明言二者「治有先後」,臨證當細辨之。
古籍佐證
《金匱要略》論水氣病,有「血不利則為水」之說,與此病機相參;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水腫經閉之證,強調「去水即經通」,可與水分互證。
此病反映了中醫「水血相關」之理論,臨床須察病之標本,分清水血先後,方能投藥中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