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婦人三十六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婦人三十六疾考釋
名詞溯源
婦人三十六疾乃中醫古籍所載婦科疾患之統稱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四婦人方,其文曰:「婦人之病,比之男子十倍難療……所以婦人別立方也。然三十六疾者,十二癥、九痛、七害、五傷、三痼,是為三十六疾也。」此分類法承襲自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,為漢代張仲景所創立之婦科病證體系。
病證分類詳解
十二癥
指婦人腹中結塊病證,按《諸病源候論》分為:
- 飲食不消癥
- 寒熱癥
- 氣血癥
- 積聚癥
- 黃癥
- 燥癥
- 脂癥
- 狐癥
- 蛇癥
- 鱉癥
- 蝨癥
- 疽癥
此類病證多因經期產後胞脈空虛,外邪內侵,與血氣相搏結而成,臨床表現以腹部包塊、脹痛為主,其形質各異,治法當辨寒熱虛實。
九痛
泛指婦人下腹疼痛諸症:
- 陰中痛
- 陰中淋痛
- 小便痛
- 寒冷痛
- 月水來腹痛
- 氣滿痛
- 汁出陰中如蟲齧痛
- 脅下引痛
- 腰胯痛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此九痛多因衝任失調,寒熱錯雜所致,其痛有掣痛、刺痛、絞痛之別,病機涉及肝鬱氣滯、寒凝血瘀、濕熱下注等。
七害
謂七種損害胞宮之病候:
- 害食
- 害氣
- 害冷
- 害勞
- 害房
- 害妊
- 害睡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釋其為飲食失節、情志過極、房勞過度等內傷因素所致,臨床見月經不調、帶下異常、不孕等症,病本在肝脾腎三經。
五傷
指五種傷損陰道胞宮之證:
- 孔痛
- 中寒熱痛
- 小腹急牢痛
- 髒不仁
- 子門不正
《沈氏女科輯要》認為此乃產後調攝失宜,或房事不潔,致風冷邪氣客於胞門,症見陰部疼痛、拘急不舒,甚則影響生育。
三痼
謂三種頑固難愈之疾:
- 羸瘦不生肌肉
- 絕產乳
- 經水閉塞
《濟陰綱目》指出此屬婦人虛損重證,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,致衝任虧虛,天癸竭絕,治療當以補益奇經為要。
病理機轉
三十六疾之形成,根於衝任損傷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任脈為病,女子帶下瘕聚。」衝任二脈起於胞中,主司月經胎孕。若六淫外侵、七情內傷,或產育過多,皆可導致:
- 氣血失和:經脈澀滯,結為癥瘕
- 寒熱錯雜:下焦失於溫煦或蘊熱化毒
- 虛實夾雜:正氣不足而邪氣留連
診治要點
歷代醫家對三十六疾的辨治各有發揮:
- 《千金要方》重灸法,取關元、氣海等穴溫通衝任
- 《婦人良方》主用溫經湯、桂枝茯苓丸等方調和氣血
- 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疏肝解鬱,以逍遙散加減治七害
- 《醫林改錯》從瘀血論治,創少腹逐瘀湯通治九痛
臨證須辨明標本虛實,十二癥多實,當攻邪為主;三痼多虛,宜補養為先;其餘諸證則虛實並見,需攻補兼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