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婦人淋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婦人淋帶
婦人淋帶為中醫病名,指婦女同時出現淋證(尿路感染)與帶下癥之病證,首載於《景嶽全書·婦人規》。此病多因房事不節、情志失調或外感濕熱,導致心火亢盛,久則累及腎脾二臟。腎虛則下焦氣化不利,脾虛則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濕熱蘊結下注膀胱及胞宮,故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- 房勞傷腎:縱慾過度或產後調攝不當,耗傷腎氣,腎虛則膀胱氣化失常,水道不利。
- 心火下移:情志鬱結化火,心火亢盛,下移小腸,熱結膀胱,灼傷津液,發為淋澀。
- 脾虛濕盛:飲食勞倦損傷脾氣,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流注下焦,與熱相搏,形成濕熱帶下。
臨床表現
- 淋證特徵:小便頻急、灼熱刺痛、尿色黃赤,或見小腹脹痛牽引腰骶。
- 帶下特徵:帶下量多、質地黏稠、色黃或黃白相兼,氣味腥穢,或兼陰部瘙癢。
- 全身癥候:或伴口苦咽乾、心煩失眠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之象。
辨證論治
本病以「濕熱下注」為核心病機,治療當以清熱利濕、通淋止帶為主,佐以調理脾腎。
- 主方: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方中瞿麥、萹蓄、滑石、車前子清熱通淋;梔子、大黃瀉火解毒;木通、甘草梢導濕下行。若帶下黃稠甚者,可加黃柏、蒼朮、椿根皮以增強燥濕止帶之效。
- 兼證加減:
- 腎陰虛:兼見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,加知母、熟地、山茱萸滋腎固本。
- 脾虛氣陷:帶下清稀、倦怠乏力,加黃芪、白朮、山藥健脾益氣,升陽除濕。
- 肝經濕熱:陰部瘙癢灼痛,加龍膽草、柴胡、澤瀉清瀉肝經濕熱。
古籍參考
《婦人規》強調:「淋帶之病,多由欲事過度,或溼熱下流,或相火妄動所致。」另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指出:「帶下淋濁,總因濕熱傷任帶二脈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均重視濕熱與腎脾失調之關聯。
此病若遷延不癒,濕熱久蘊可耗傷氣陰,轉為虛實夾雜之證,故早期辨明標本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