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婦人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婦人科為中醫傳統分科之一,專司女性經、帶、胎、產及雜病診治。其發展源流可溯及先秦,《黃帝內經》已載「女子胞」「任脈通,太衝脈盛」等生理論述,奠定婦科理論根基。北宋時期,婦科隸屬產科範疇,至明代醫學十三科改制,始獨立設為「婦人科」,統攝產科內容,此制延續至清代。
中醫婦人科以「經帶胎產」為核心,強調衝任二脈與肝腎臟象之關聯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出「婦人以血為本」,認為月經異常多因氣血失調、寒熱錯雜所致。臨床常見證型如肝鬱氣滯之經行不暢、脾腎陽虛之帶下清稀,治療上重視調和氣血,如四物湯補血、逍遙散疏肝,配合針灸三陰交、關元等穴。
產科部分承襲《經效產寶》理論,將妊娠分為「逐月養胎」階段,注重胎元穩固與母體調養。對於難產、胎動不安等症,除藥物安胎外,亦運用艾灸至陰穴轉胎等特殊療法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更發展出針對血崩、不孕等症的獨特辨證體系,強調「補腎不如補脾」的治療思路。
此科診法除四診外,尤重問經期、察帶下、觸腹診。古籍記載「婦人尤必問經期,遲速閉崩皆可見」,通過經血色質、週期變化判斷寒熱虛實。現代中醫婦科繼承傳統理論,結合周期療法,在調經、助孕等方面形成特色診療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