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鬢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鬢疽

鬢疽,又稱「鬢角疽」,屬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為有頭疽發於鬢角部位者。首見於明代汪機所著《外科理例》卷四,其病因病機、證候特點及治療方法與一般有頭疽相似,但因發病部位特殊,故單列為一病。

病因病機

鬢疽的發生,主要與肝膽經火熱外感風熱有關。

  1. 相火妄動:肝膽相火內熾,循經上擾,鬱結於鬢角,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。
  2.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侵襲肌表,與內火相搏,蘊結於鬢角,腐肉成膿。
  3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不舒,久而化火,上攻頭面,亦可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鬢疽初起,患處可見紅腫熱痛,逐漸形成粟米樣膿頭,周圍硬結,疼痛劇烈。隨病情發展,膿頭增多,潰破後流出黃稠膿液,嚴重者可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狀。若正氣不足,毒邪內陷,可致瘡色紫暗,膿水清稀,病程遷延。

辨證論治

1. 初期(未成膿)

證候:局部紅腫熱痛,觸之堅硬,伴口苦、煩躁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
治法疏肝清熱,解毒散結
方藥

  • 柴胡清肝湯加減(《醫宗金鑒》)
    • 組成: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生地、天花粉、甘草。
    • 加減:熱毒盛者,加金銀花、蒲公英;腫痛甚者,加乳香、沒藥。

2. 成膿期

證候:腫塊變軟,按之有波動感,膿頭顯露,疼痛加劇,伴發熱、口渴。
治法托毒排膿
方藥

  • 托里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皂角刺、桔梗、甘草。
    • 加減:膿成難潰者,可加穿山甲(現多以其他活血藥替代)。

3. 潰後期

證候:膿液排出,腫痛漸消,若氣血不足,則瘡口難斂。
治法益氣養血,生肌收口
方藥

  • 八珍湯加減(《正體類要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。
    • 加減:餘毒未清者,可加連翹、金銀花。

外治法

  1. 初起未潰:可外敷二味拔毒散(雄黃、白礬)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2. 膿成未潰:可切開排膿,或外貼咬頭膏(《外科全生集》),促其破潰。
  3. 潰後:用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生肌收口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鬢疽與額疽太陽疽等頭面部疽證相似,但發病部位不同:

  • 額疽:發於前額正中,屬陽明經。
  • 太陽疽:發於太陽穴,屬少陽經。
  • 鬢疽:發於鬢角,屬少陽、厥陰經。

三者治法雖有相通之處,但鬢疽更側重清肝膽火熱,而額疽則多從陽明胃熱論治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外科理例》:「鬢疽,屬少陽、厥陰二經,由相火妄動或外感風熱所致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鬢疽初起宜清肝解毒,膿成則托里排膿。」

鬢疽的治療,需辨明虛實,初期以清熱解毒為主,後期注重扶正祛邪,配合外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