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婦人xx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婦人便痃
定義與概述
婦人便痃,又稱「便癰」或「便毒」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主要表現為婦女兩側腹股溝及前陰部腫痛,多因外感邪毒或內傷情志所致。此病證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腹股溝淋巴結炎」,常見於外陰感染、下焦濕熱或肝經鬱火等病因引發的局部經絡壅滯。
病因病機
- 肝經濕熱下註: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濕熱之邪內蘊,循肝經下註於陰部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- 鬱怒傷肝脾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或肝鬱乘脾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流注下焦,與熱相搏,結於腹股溝或陰部。
- 外感邪毒:外陰不潔或創傷感染,毒邪侵襲經絡,與氣血相搏,化熱成膿。
臨床表現
- 外症:
- 腹股溝或小腹兩側腫痛,觸之堅硬。
- 玉門(外陰部)焮紅腫脹,疼痛拒按。
- 伴寒熱往來、憎寒壯熱等表證。
- 內症:
- 小便澀滯不暢,或尿赤短少。
- 小腹痞悶、急痛,甚則痛引兩脅。
- 午後潮熱,陰部下墜重脹感。
辨證論治
-
肝經濕熱壅滯
- 主症:腹股溝腫痛明顯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泄肝經濕熱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車前子等)。
-
肝火血虛
- 主症:外陰腫脹灼熱,伴煩躁易怒,月經不調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疏肝清熱,養血和營。
- 方藥:加味逍遙散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牡丹皮、梔子等)。
-
毒熱蘊結
- 主症:局部紅腫熱痛劇烈,或成膿潰破,身熱口渴,脈洪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。
- 方藥: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)合仙方活命飲(穿山甲、皂角刺、當歸尾等)。
古籍記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詳述此病:「婦人便痃,或肝經濕熱下註,或鬱怒損脾肝……其外癥或兩拗小腹腫痛,或玉門焮腫作痛。」並提出依證選方之要,如濕熱用龍膽瀉肝湯,肝鬱血虛用逍遙散加減,體現中醫辨證分型之精要。
相關概念
- 痃癖:廣義指腹內積塊或筋脈結聚,便痃屬其局部表現。
- 癰疽:與便痃相關,若熱毒熾盛,可發展為陰癰(外陰膿腫),需托毒排膿。
此病證強調肝經與下焦濕熱之關聯,治療上注重疏肝、清熱、利濕三法並用,並根據病程虛實調整方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