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中窄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腹中窄狹

病證名,指患者自覺腹中狹窄緊束,甚則影響飲食攝入。此證首見於《丹溪心法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林繩墨》等亦有詳述,其病因病機與體質、痰濕、熱鬱及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濕內阻
    多見於體型豐腴者,因脾虛失運,濕痰流注臟腑,氣機升降失常,故覺腹中窄狹。朱丹溪云:「肥人自覺腹中窄狹,乃是濕痰流灌臟腑、不升降。」痰濕壅滯,阻遏中焦,則納穀不馨,甚則胸膈痞滿。
  2. 熱鬱熏蒸
    體質偏瘦者多因陰虛內熱,或情志化火,熱邪熏蒸臟腑,氣機鬱滯而發。丹溪指出:「瘦人自覺腹中窄狹,乃是熱氣熏蒸臟腑。」熱鬱日久,耗傷津液,可兼見口乾、煩躁等症。
  3. 脾胃虛弱
    《醫林繩墨》強調「本元虛弱,腸胃空虛」為關鍵病機。脾胃失健,運化無權,則痰濁、邪氣停聚,阻礙氣機,致飲食難下,水穀不化。此外,思慮過度、飲酒傷脾或房勞耗氣,亦可加重中焦虛損,使腹中窄狹之症益甚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痰濕型

    • 主症:腹滿窄狹,體胖痰多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燥濕化痰,行氣寬中。
    • 方藥:蒼朮為君藥,配香附行氣,佐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化痰。若寒濕偏重,可加乾薑、厚樸溫中化濕。
  2. 熱鬱型

    • 主症:腹中緊束,形瘦口苦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鬱,佐以健脾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清熱瀉火,蒼朮健脾燥濕,可加梔子、香附疏肝解鬱。若兼陰虛,酌加沙參、麥冬養陰。
  3. 脾胃虛弱型

    • 主症:食少難化,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溫中,兼調氣機。
    • 方藥:二陳湯加當歸、白朮補益氣血,蒼朮、厚樸燥濕運脾,沈香、木香理氣醒脾。若中焦虛寒甚者,可合理中湯加減。

常用方劑

  • 平胃散(蒼朮、厚樸、陳皮、甘草):主治濕阻中焦,腹脹納呆。
  • 越鞠丸(香附、蒼朮、川芎、梔子、神麴):擅解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六鬱,適用於氣機不暢之腹中窄狹。

此證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痰濕與熱鬱雖皆屬實證,然體質差異用藥迥異;脾胃虛弱則當標本兼顧,不可過用克伐。歷代醫家重視蒼朮之運用,以其既能燥濕,又可升發脾胃清陽,契合「脾宜升則健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