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中痛
腹中痛為中醫常見證候,首見於《中藏經·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》,泛指腹部疼痛之症,其病位涉及臟腑經絡,病因複雜,可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飲食勞倦,或氣血瘀滯、陰陽失調所致。中醫辨證強調「審證求因」,腹中痛之機理多與氣機阻滯、經脈失和相關,臨床須分虛實寒熱,以下詳述其要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內侵:
寒性收引,客於腸胃則氣血凝澀,不通則痛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。」此類疼痛多呈拘急冷痛,得溫則減,遇寒加劇。 - 熱結腑實:
熱邪鬱積腸腑,與糟粕相搏,腑氣不通,發為脹滿灼痛,伴見便秘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症,如《傷寒論》之陽明腑實證。 - 氣滯血瘀:
情志不遂或跌撲損傷,致肝氣鬱結或瘀血內停,氣血運行不暢,痛如針刺,部位固定,或見脅腹脹悶,脈弦澀。 - 脾胃虛弱:
中焦陽氣不足,運化失職,虛寒内生,腹痛綿綿,喜按喜溫,勞累後加重,常見於久病或素體脾虛者。
辨證分型
- 實證:痛勢劇烈,拒按,脈實有力。如食積腹痛者,伴噯腐吞酸;蟲積腹痛者,時作時止,繞臍而痛。
- 虛證:痛勢隱隱,喜按,脈虛弱。如脾陽不振者,兼見便溏、肢冷;陰血虧虛者,腹中隱痛,口乾舌燥。
經絡與臟腑關聯
腹部分布多條經脈,足三陰、足陽明、衝任等皆循行於此。如少腹疼痛多責之肝經氣滯或衝任失調;臍周疼痛常與脾經相關;胃脘痛則屬中焦病變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必讀》提出「痛無補法」之說,然李中梓亦強調虛痛當補,如「虛者助之使通」;《景岳全書》則分腹痛為「有形」「無形」,謂「血積有形,氣滯無形」,治法各異。
腹中痛之辨治,需結合四診,察其病因、病性、病位,方能標本兼顧,調暢氣機。歷代醫家對此論述豐富,臨床應用尤重靈活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