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中滿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腹中滿痛

腹中滿痛為中醫常見證候,指腹部脹滿且伴有疼痛之症,首見於《傷寒明理論》卷一。此證須辨虛實、表裡、寒熱,其病因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脾胃、肝膽、腸腑為要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實證:多因外邪內侵、飲食停滯、氣滯血瘀或濕熱蘊結所致。如《傷寒補天石》所言:「腹滿不減,或按之硬而痛者,為內實」,此類證候常見於陽明腑實證或宿食積滯,氣機壅塞,腑氣不通。
  2. 虛證:多因脾胃陽虛、中氣不足,運化無力而致。《類證活人書》指出:「腹滿時減,或按之可揉而軟者,為內虛」,此屬太陰脾虛,寒濕內停,氣機不暢。
  3. 表裡同病:如《傷寒論》所述,腹滿時痛可兼見表證,屬太陽太陰合病,需表裡雙解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太陰虛寒證

    • 表現:腹滿時痛,喜溫喜按,自利不渴,手足不溫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健脾益氣。
    • 方藥:理中湯、四逆湯(《類證活人書》)。
  2. 陽明腑實證

    • 表現:腹滿硬痛拒按,大便不通,潮熱譫語。
    • 治法:瀉熱通腑,攻下積滯。
    • 方藥:大承氣湯(《傷寒補天石》)。
  3. 肝鬱氣滯證

    • 表現:腹脹痛連及脅肋,噯氣頻作,情緒波動時加重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理氣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加減。
  4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表現:腹滿痛伴灼熱感,口苦黏膩,大便黏滯不爽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行氣導滯。
    • 方藥:半夏瀉心湯、葛根芩連湯。

經絡與臟腑關係

腹中滿痛與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。太陰主腹,若脾失健運,則濕濁內停;陽明主燥,腑氣不通則脹滿疼痛;肝主疏泄,氣機鬱滯則脹痛攻竄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傷寒論》強調「腹滿時痛」屬太陰,宜溫補;「腹滿不減」屬陽明,宜攻下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病者腹滿,按之不痛為虛,痛者為實」,進一步明確虛實辨證要點。

此證臨床須細辨寒熱虛實,結合四診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