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中雷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中雷鳴
證名,指腸道蠕動時發出如雷鳴般聲響之症候,屬中醫「腸鳴」範疇。此證多因脾胃氣機失調,水濕停聚,或寒熱錯雜於中焦,導致腸道氣滯水動而發聲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記載:「傷寒汗出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幹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」此條文指出,腹中雷鳴常伴隨心下痞滿、噯氣帶食臭味、下利等症狀,病機為汗後胃虛,水氣內停,寒熱互結於中焦,故以生薑瀉心湯和胃降逆、散水消痞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弱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留滯腸間,氣水相搏而鳴。
- 寒熱錯雜:邪熱內陷與寒濕互結,擾動腸道氣機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之痞證。
- 肝脾不調:情志失暢,肝氣乘脾,氣滯水停,腸鳴漉漉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或油膩,損傷脾胃,濕濁內生,腸道傳導異常。
辨證分型
- 寒濕型:腸鳴音沉緩,伴腹冷痛、大便溏泄、舌苔白膩,宜溫中化濕,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。
- 濕熱型:腸鳴響亮,腹脹煩悶,大便黏滯臭穢,舌紅苔黃膩,宜清熱利濕,方用葛根芩連湯合平胃散。
- 氣滯型:腸鳴走竄,隨情緒波動加劇,脅脹噯氣,宜疏肝理脾,方用痛瀉要方加減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」,與痰飲病相關,屬廣義腸鳴範疇。
-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腸鳴需辨虛實,實者多因濕熱、食積,虛者責之脾腎陽衰。
治療原則
以調和脾胃、疏通氣機為主,依證型輔以溫陽、清熱、化濕等法。針灸可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樞等穴,以健脾助運、調理腸腑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治須依臨床脈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