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鬢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鬢腳,亦稱鬢角,為頭部兩側耳前之區域,乃鬢髮下垂所覆之處。此部位於中醫理論中,與經絡循行及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尤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為主要循行路徑。

經絡聯繫

  1. 足少陽膽經:起於目外眥(瞳子髎),上行至額角,再折向耳後,分支循行於鬢腳區域。此經主司人體側面氣機疏泄,與肝膽功能相表裏,故鬢腳狀態可反映肝膽氣血之盛衰。
  2. 手少陽三焦經:從無名指末端起始,沿手臂外側上行,經肩部至耳後,亦分佈於鬢腳周邊。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主導水液代謝與氣化功能,其經氣通暢與否,可影響鬢腳處皮膚與毛髮之榮潤。

臟腑關聯

中醫認為「髮為血之餘」,而鬢腳之髮質、色澤與生長狀況,直接受肝血腎精濡養。肝藏血,主疏泄,若肝血不足或氣滯血瘀,可致鬢腳毛髮枯槁、易白;腎藏精,其華在髮,腎精虧虛則鬢腳易現早白或稀疏。此外,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虛濕盛,濕濁上泛,可致鬢腳處生瘡或油脂分泌異常。

臨床觀察要點

  • 色澤:鬢腳泛青或暗滯,多提示肝氣鬱結或血行不暢;若見早白,常屬肝腎陰虛或精血不足。
  • 觸感:局部溫度偏高或腫痛,可能為少陽經鬱熱;若冰冷不溫,則多屬陽虛寒凝。
  • 毛髮狀態:稀疏脫落者,或為氣血兩虛;毛髮糾結油膩者,多因濕熱蘊結。

古籍記載
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上抵頭角,下耳後」,間接論及鬢腳與少陽經之關聯。明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,頭側之疾多責之於少陽,其氣血失調可顯現於鬢腳區域。

綜上,鬢腳不僅為外在形貌特徵,更是內在經絡氣血與臟腑功能之映照。透過觀察此處變化,可為中醫診察提供重要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