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中乾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腹中乾痛

證名,指腹中陣發性疼痛,發作時痛勢劇烈,間歇時則如常,且無吐瀉之症。此證多因腸道寄生蟲擾動,氣機阻滯所致,屬中醫「蟲痛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《醫方考·腹痛門》云:「腹中乾痛有時者,蟲痛也。……幹痛者,不吐不瀉而但痛也。」指出此證特點為腹痛時作時止,無伴隨嘔吐或腹瀉,乃蟲積內擾,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蟲體躁動,攻竄腸道,則發為絞痛;蟲靜則痛止,故呈間歇性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腹痛特徵:痛處多在臍周或腹部,發作無定時,痛時劇烈如絞,緩解後如常。
  2. 伴隨症狀:或見面色萎黃、消瘦、齘齒(磨牙)、唇內白點(蟲斑),小兒可見挖鼻、咬指甲等異嗜現象。
  3. 舌脈:舌苔薄白或膩,脈象弦緊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驅蟲止痛為主,佐以理氣和中之法。

  1. 主方
    • 雄黃檳榔丸(《醫方考》):雄黃殺蟲解毒,檳榔下氣導滯,合用以驅蟲緩痛。
    • 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蟲痛,以烏梅酸安蛔,黃連、黃柏清熱,乾薑、附子溫中。
  2. 加減
    • 氣滯甚者,加木香、枳實以行氣導滯。
    • 兼脾胃虛弱,加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蟲積腹痛:與腹中乾痛相似,但或伴吐蛔、便蟲,痛勢更甚,治宜驅蟲為主,如化蟲丸(《和劑局方》)。
  • 食積腹痛:痛而拒按,噯腐吞酸,與蟲痛之無吐瀉有別,治宜消食導滯,如保和丸。

古籍參考
《諸病源候論》言「蛔蟲者,……動則腹中痛」,闡明蟲動致痛之機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載蟲痛治法,強調驅蟲與調理脾胃並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