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正中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腹正中線

腹正中線為中醫經穴定位之重要基準線,乃任脈循行於腹部之主要路徑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總攝一身之陰氣,其循行自會陰部起始,沿腹部正中上行至下頦,而腹正中線即為此脈於腹段之具體體現。此線垂直貫穿腹部中央,上起胸骨劍突下緣,下至恥骨聯合上緣,為臨床取穴與診療之關鍵依據。

經穴分佈與功能

腹正中線上分佈多個重要腧穴,各穴皆與臟腑氣機調節密切相關,主要穴位如下:

  1. 鳩尾(RN15)
    位於劍突下,為任脈之絡穴,別名「尾翳」。此穴近心胃之交,主治心胸滿悶、癲癇驚悸,具調和上焦氣機之效。
  2. 巨闕(RN14)
    心之募穴,位臍上六寸。主調心氣鬱滯、胸痛嘔逆,為治療心神不寧與胃腑疾患之要穴。
  3. 上脘(RN13)、中脘(RN12)、下脘(RN10)
    此三穴分別位於臍上五寸、四寸與二寸,合稱「三脘」。中脘尤為胃之募穴及「腑會」,主理脾胃虛實、嘔吐脹滿;上脘善治胃氣上逆,下脘則長於調暢腸腑氣機。
  4. 建裡(RN11)
    臍上三寸,具健脾和胃之功,多用於腹脹、水腫等中焦失運之證。
  5. 水分(RN9)
    臍上一寸,穴名喻其分利水濕之能,主治小便不利、水腫,為通調水道之要穴。
  6. 神闕(RN8)
    即臍中,屬先天之氣所存,禁針而多用灸法。艾灸此穴可溫補元陽,治虛寒泄瀉、中風脫證。
  7. 陰交(RN7)、氣海(RN6)、石門(RN5)
    三穴依次位於臍下一寸、一寸半及二寸。陰交為任脈與衝脈之交會,主調婦科經帶;氣海為「生氣之海」,補益下焦虛損;石門為三焦之募,利水而固精。
  8. 關元(RN4)、中極(RN3)、曲骨(RN2)
    關元(臍下三寸)為小腸募穴,亦稱「丹田」,乃培補元氣之首選;中極(臍下四寸)為膀胱募穴,主治淋證遺尿;曲骨(恥骨聯合上緣)通調任脈與肝經,善治前陰疾患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腹正中線之腧穴多屬「募穴」,為臟腑之氣匯聚於腹部的反應點,臨床常透過按診此線察知內臟病變。如中脘壓痛多提示胃病,關元虛軟則常見腎氣不足。此外,任脈統攝諸陰,其腹段穴位亦廣泛用於婦科、生殖及消化系統疾病,針灸或推拿此線可調暢氣血,平衡陰陽。

此線亦反映「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」的中醫觀念,其穴位配伍靈活,如「中脘配足三里」健運脾胃,「關元配三陰交」溫補下元,均體現中醫整體調治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