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腹癰

腹癰是小兒常見的急性腹部感染性疾病,通常發生在夏秋季節。發病原因主要是因為小兒的脾胃虛弱,衛氣不固,外邪乘虛而入,侵犯腹部,引起腹部皮裏膜外組織發炎,形成癰腫。

腹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、腹脹、發熱、嘔吐、腹瀉和便祕等症狀。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,可以分為輕型、中型和重型。輕型患者症狀較輕,主要表現為腹痛、腹脹和發熱;中型患者症狀較重,除了上述症狀外,還可能出現嘔吐、腹瀉和便祕;重型患者症狀最嚴重,可能出現高熱、寒戰、抽搐和昏迷等症狀。

腹癰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,並結合輔助檢查,例如血常規、尿常規和腹部B超等檢查。

腹癰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和消腫散結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黃連、黃芩、大戟、甘遂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細辛、牛膝、地黃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和甘草等。

腹癰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是如果治療不當,或者病情嚴重,可能會引起腹膜炎、腸梗阻、敗血癥等併發症,甚至對生命造成危險。

因此,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小兒的飲食衛生,避免孩子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引起腹癰。如果孩子出現腹痛、腹脹、發熱等症狀,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