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鬢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鬢骨,又名扶桑骨,為中醫骨傷科及解剖學常用名詞,屬頭面部骨骼之一。其位置在眉棱骨(眼眶上緣)後方,顴骨弓上緣區域,左右對稱,構成顳窩前側部分,與顱骨其他結構相連,主司頭面支撐與經絡循行。
中醫理論中的鬢骨
- 解剖定位
鬢骨居於頭側,前接額骨,下連顴骨,後鄰顳骨,為面部與顱部交接之處。其形態略呈弧形,外覆薄層肌肉與皮膚,內側則與腦部相鄰,故中醫視其為「清陽之氣」上達頭目的重要骨性通道。 - 經絡聯繫
鬢骨所在區域為少陽經循行所過,尤以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為要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膽經「上抵頭角,下耳後」,其分支行於鬢髮之際;三焦經亦循行耳前後,與鬢骨位置相涉。故鬢骨病變或氣血不暢時,可能牽連少陽經,引發偏頭痛、耳鳴等症。 - 生理功能
- 護衛頭目:鬢骨與周圍骨骼共同構成眼眶外壁,保護目系(眼球及附屬結構),中醫認為「目得血而能視」,鬢骨氣血充盈則目明神清。
- 調節陽氣:少陽為樞,鬢骨所處之位乃陽氣升發之樞紐,若此處骨縫錯位或氣滯,可能影響陽氣布散,導致頭面畏寒或煩熱。
-
相關病症
古籍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提及,鬢骨損傷多因外傷或風邪侵襲,症見「頭角掣痛、頰車不利」。臨床上,鬢骨區域若見腫脹、壓痛,或與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相關;若氣血瘀滯,則可能表現為鬢角髮際處麻木或刺痛。 - 診療關聯
中醫骨傷科處理鬢骨問題時,常配合針灸與手法整復。針刺可選懸顱、頷厭等少陽經穴以通絡;手法則注重調整顱骨縫隙,如「顱骨砭術」中輕推鬢骨以舒緩少陽鬱火。
鬢骨雖非十二正經直接所屬,然其位處頭面要衝,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為中醫診治頭面疾患時不可忽視之結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