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腹啼

腹啼(胎兒啼哭)是一種小兒常見的疾病,主要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兒。其特徵是小兒腹中發出啼叫聲,類似於啼哭,但沒有聲音。腹啼的原因有以下幾點:

  1. 脾胃虛弱: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完全發育,飲食不當容易導致脾胃虛弱,食物不能充分消化,積聚於腹中引起腹啼。
  2. 積食:小兒飲食過量或攝取不易消化的食物時,容易引發積食,導致腹中啼叫。
  3. 腸道疾病:小兒若患有腸道疾病,例如腸炎、痢疾等,也可能引起腹啼。

腹啼的治療方法如下:

  1. 飲食調理:小兒腹啼患者應注意飲食,避免吃得過多或難以消化的食物。建議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,例如米粥、麵條、蔬菜等。
  2. 藥物治療:嚴重症狀時,適用於小兒腹啼的中藥有香砂六君子湯、保和丸等。
  3. 手術治療:若腹啼是由腸道疾病引起,可施行手術治療。

腹啼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疾病,透過及時治療,通常能夠獲得治癒。不過,若治療不及時,可能引發併發症,例如腸梗阻、腸穿孔等。因此,家長一旦發現小兒有腹啼症狀,應及早就醫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