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腹啼,又稱子啼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張璐所著《張氏醫通》卷十。此症特指妊娠期間,孕婦自覺腹中胎兒啼哭之聲,或聞其聲如幼嬰啜泣,然實際並無胎兒出聲之生理可能,乃屬母體感知異常之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腹啼之發病與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心腎不交肝鬱氣滯為主要病機:

  1. 心腎不濟:心主神明,腎藏精而繫胞宮。若孕婦素體陰虛,或勞神過度,致心火偏亢,不能下交於腎;腎陰不足,無以上濟心火,則虛火內擾,幻聽胎啼。
  2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上擾心神,或橫逆犯胃,致使氣機逆亂,腹中異感叢生。
  3. 氣血虛弱:孕後氣血聚以養胎,若母體氣血虧虛,經脈失養,神不安舍,易生虛性躁動,誤判為胎動異常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於妊娠中後期自述腹中隱約聞啼哭聲,時作時止,或伴有以下兼證:

  • 心煩少寐,心悸怔忡
  • 口乾咽燥,顴紅盜汗
  • 脅肋脹痛,噯氣頻作
  • 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少苔,脈細數或弦滑

辨證論治

歷代醫家對腹啼之治,重在調和氣血、安神定志,分型論治如下:

  1. 心腎不交證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交通心腎
    • 方藥: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,酌加遠志、磁石以鎮攝浮陽。
  2. 肝鬱火旺證
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清熱安胎
    • 方藥:丹梔逍遙散加黃芩、桑寄生,佐以合歡皮、鬱金解鬱寧神。
  3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固胎安神
    • 方藥:歸脾湯加阿膠、枸杞子,配龍眼肉、柏子仁養心安胎。

古籍考據

《張氏醫通》將腹啼歸於「妊娠疾病」範疇,指出其「雖非胎兒實聲,然母氣不寧,子亦難安」,強調調治母體為要。另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「妊娠腹鳴如泣」之說,主張以養血柔肝為法,反映古代醫家對情志因素之重視。

此症雖非常見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入手,透過調理陰陽、疏瀉情志,可有效緩解症狀,體現「母病治母,子病治母」之妊娠病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