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皮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皮癰
腹皮癰,又稱腹癰或肚癰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腹部皮里膜外之癰瘡。此病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積熱,或七情內傷、氣鬱化火,致氣血壅滯,熱毒結聚於腹部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之物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蘊結於腹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毒熾盛,灼傷經絡,氣血瘀滯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或濕熱之邪外襲,與內在鬱熱相搏,凝聚成癰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患處隱痛,逐漸腫起於皮外,或見痛處漫腫堅硬,皮色不變。若脈象遲緊,提示膿未成。
- 成膿期:疼痛加劇,局部灼熱,腫塊變軟,按之應指,皮色轉紅,脈象洪數,為膿已成熟之象。
辨證論治
-
未成膿期
- 實證:體壯者宜瀉火解毒、行氣活血,可用雙解貴金丸(大黃、白芷等)攻下熱毒。
- 虛證:體弱者減量服用,若未效,再予半劑,慎防過下傷正。
-
膿成期
- 急投托里透膿湯(人參、白朮、穿山甲等),益氣托毒,促膿外透。
- 膿熟後應及時切開引流,排盡膿液,外敷生肌玉紅膏等促瘡口癒合。
外治與調護
- 參照外癰治法,初期可外敷金黃散清熱消腫;潰後按潰瘍處理,注重祛腐生肌。
- 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;氣滯明顯者,加柴胡、香附疏肝理氣。
腹皮癰的預後與辨治及時與否密切相關,早期清熱解毒、後期托里透膿為關鍵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:「癰疽原是火毒生,經絡阻隔氣血凝」,故臨床須審證求因,分階段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