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皮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腹皮痛

腹皮痛為中醫證名,指腹部淺表皮膚疼痛之症,屬腹痛範疇中的特殊表現。此症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,文中提及任脈別絡「尾翳」之病候:「實則腹皮痛」,意指邪氣壅滯於任脈之別絡時,可引發腹部表皮疼痛。《靈樞註證發微》進一步闡釋:「邪氣有餘,則腹皮痛」,強調此症與外邪侵襲或經絡氣機阻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腹皮痛多因外感六淫(如風、寒、濕邪)或內傷氣滯,導致局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任脈行於腹中,為「陰脈之海」,其別絡散佈於腹部淺層,若邪客於此,易使營衛失和,皮膚失養,發為疼痛。此外,肝氣鬱結、血瘀阻絡,或脾胃濕熱蘊結,亦可上擾腹皮,引發痛感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襲表型:腹皮緊痛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,或伴惡寒發熱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2. 氣滯血瘀型:痛處固定如針刺,按之痛甚,或見局部青紫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3. 濕熱蘊結型:腹皮灼熱脹痛,或伴紅腫,口苦尿黃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療原則
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風寒者宜祛風散寒,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;
  • 氣滯血瘀者當行氣活血,選血府逐瘀湯化裁;
  • 濕熱者需清熱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合四妙散。
    外治法如針灸(取任脈之鳩尾、中脘等穴)或艾灸,亦可配合推拿以理氣通絡。

與腹痛之別
腹皮痛專指表淺皮膚疼痛,病位較輕;而廣義「腹痛」涵蓋臟腑、深層經絡病變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腹痛有在氣在血、在臟在腑之異」。臨床需鑑別其病位深淺,以定治法。

此症雖少見,然體現中醫「辨位辨性」之精微,結合經絡辨證與氣血理論,可為臨證提供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