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皮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皮急
證名,指腹壁皮膚出現緊繃、拘急之感,為中醫臨床常見體徵之一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》,文中提及:「腸癰之為病,其身甲錯,腹皮急。」意指腸癰患者除皮膚乾枯如鱗甲外,腹皮亦呈現緊急之狀。此證不僅見於外科癰疽疾患,亦可見於內科腹脹、水腫等病症。
病因病機
腹皮急多與氣血運行失調、經脈拘攣或水濕停聚有關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熱毒壅結:常見於腸癰(如闌尾炎)、腹內癰腫等,熱毒蘊結於腸腑,氣血瘀滯,導致腹壁肌肉緊張,皮膚緊急。
- 水濕內停:如鼓脹、水腫等病,水濕積聚腹中,迫使腹皮擴張而緊繃,按之如鼓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跌撲損傷,致使肝氣鬱結、血行不暢,腹壁經脈拘急,發為腹皮急。
- 虛寒凝滯:脾胃陽虛,寒凝氣滯,腹失溫煦,亦可見腹皮繃急,多伴冷痛、喜按等症。
臨床表現與鑑別
- 腸癰所致:腹皮急多局限於右下腹(如麥氏點),按之痛劇,伴發熱、拒按,甚則局部隆起成膿。
- 水濕鼓脹:全腹皮急如鼓,叩之濁音,常伴下肢浮腫、小便不利,屬「氣脹」或「水脹」範疇。
- 氣滯血瘀:腹皮緊繃且痛處固定,舌質紫暗,脈弦澀,多見於癥瘕積聚患者。
相關中醫名詞
- 腹皮繃急:與腹皮急相似,但程度更甚,常見於急重病症,如腹膜炎、腸梗阻等。
- 腹脹:以腹部膨滿為主,未必伴皮急,需結合四診辨其寒熱虛實。
中醫治法
根據病機不同,治法各異:
- 腸癰熱毒: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,如大黃牡丹皮湯。
- 水濕內停:健脾利水、行氣消脹,方選五苓散或實脾飲。
- 氣滯血瘀:疏肝理氣、活血散結,可用柴胡疏肝散合膈下逐瘀湯。
- 虛寒凝滯:溫中散寒、緩急止痛,如附子理中湯加減。
腹皮急作為體徵,需結合整體辨證,察其兼症與脈舌,方能準確判斷病位與病性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強調其與腹內病變的關聯性,臨床不可輕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