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皮
一、中醫解剖概念
腹皮在中醫理論中泛指腹部的皮膚,屬「皮部」範疇,與經絡、臟腑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任脈別絡「尾翳」病候時,明確指出「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」,顯示腹皮狀態可反映經脈虛實。任脈行於腹中,總任諸陰,其氣血盛衰直接影響腹皮濡養,故臨床可透過腹皮觸診(如緊張、鬆軟、痛覺敏感度)輔助辨別經脈病機。
二、中藥「腹皮」之名
腹皮亦為中藥「大腹皮」的簡稱,屬理氣藥,載於《開寶本草》。其為棕櫚科植物檳榔(Areca catechu L.)的乾燥果皮,主產於海南、雲南等地。
-
性味歸經
- 性微溫,味辛,歸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經。
- 辛能行散,溫可通暢,善走中下二焦,尤長於寬中下氣。
-
功效主治
- 行氣導滯:用於濕阻氣滯之脘腹脹滿、食積不消,常配伍厚朴、陳皮,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「平胃散」加減。
- 利水消腫:治水濕停聚之腳氣浮腫、小便不利,多與茯苓皮、生薑皮同用,如《華氏中藏經》「五皮飲」。
- 疏理腸道:針對氣滯型泄瀉或便秘,能調節腸腑氣機升降。
-
炮製與用法
- 生用或薑汁炙,增強溫中止嘔之效。煎服用量5~10克,需搗碎入藥以利有效成分釋出。
三、經絡與腹皮的關聯
腹部為「五臟六腑之宮城」,十二經脈中足三陰、足陽明、任脈等皆行於此。腹皮異常(如局部冷熱、色澤變化、壓痛點)可提示內在病變,例如:
- 臍周腹皮涼感,多屬脾腎陽虛;
- 脅下腹皮緊繃,常責之肝氣鬱結。
此類診察方法與《傷寒論》「腹診」理論一脈相承。
四、古今應用延伸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以腹皮配伍枳殼、木香治妊娠氣滯水腫;現代中醫外科亦用腹皮外敷(研末調膏)輔助緩解術後氣脹。其藥性平和,然須辨明氣滯或氣虛所致脹滿,虛證當配伍補益藥,避免單用耗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