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募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募穴
腹募穴,又稱募穴,為中醫經穴分類之一,與背俞穴相對應。王冰於《黃帝內經》注釋中明確指出:「胸腹曰募,背脊曰俞。」此處「募」有聚集、匯集之意,意指臟腑之氣於胸腹部聚集輸注的特定穴位。腹募穴多位於胸腹部,與相應臟腑位置相近,是臟腑經氣直接輸注於體表的重要部位。
腹募穴與臟腑的關係
腹募穴與背俞穴同為診斷和治療臟腑疾病的重要穴位,但二者作用略有不同。背俞穴屬陽,主臟腑之氣轉輸;腹募穴屬陰,主臟腑之氣募集。臨床上,腹募穴多用於診察和調治臟腑的實證、急性病,而背俞穴則偏於虛證、慢性病的調理。
十二腹募穴一覽
每一臟腑皆有一對應的腹募穴,具體如下:
臟腑 | 腹募穴 | 所屬經脈 |
---|---|---|
肺 | 中府 | 手太陰肺經 |
心包 | 膻中 | 任脈 |
心 | 巨闕 | 任脈 |
肝 | 期門 | 足厥陰肝經 |
膽 | 日月 | 足少陽膽經 |
脾 | 章門 | 足厥陰肝經 |
胃 | 中脘 | 任脈 |
三焦 | 石門 | 任脈 |
腎 | 京門 | 足少陽膽經 |
大腸 | 天樞 | 足陽明胃經 |
小腸 | 關元 | 任脈 |
膀胱 | 中極 | 任脈 |
腹募穴的臨床應用
- 診斷作用:腹募穴可反映臟腑功能狀態,若按壓時出現壓痛、結節或溫度異常,常提示對應臟腑有病變。
- 治療作用:針灸或推拿腹募穴可調節臟腑氣機,多用於治療相應臟腑的實證,如胃痛取中脘、腹瀉取天樞等。
- 與背俞穴配合:臨床常將腹募穴與背俞穴配伍使用,稱為「俞募配穴法」,以增強調理臟腑的效果。
腹募穴的理論基礎
腹募穴的定位與臟腑解剖位置密切相關,如胃募中脘位於胃體投影區,膀胱募中極鄰近膀胱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近治作用」原則,即穴位對鄰近臟腑具有直接調節作用。此外,腹募穴多屬任脈或與臟腑相關的經脈,反映經脈與臟腑的聯繫,如肝募期門屬肝經,膽募日月屬膽經。
綜上所述,腹募穴在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中佔有重要地位,是臟腑經氣輸注的關鍵門戶,亦是診療臟腑疾病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