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滿
腹滿為中醫常見證候,指腹部脹滿不適,或伴有痞塞感,屬「痞滿」「脹滿」範疇。其名首見於《內經》,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云:「脾病者,……虛則腹滿腸鳴,飧洩,食不化。」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如成無己於《傷寒明理論》直言:「腹滿者,俗謂之肚脹是也。」
病因病機
腹滿之成因,多與臟腑氣機失調相關,尤以脾胃、肝、腸腑為要:
- 脾胃虛寒:中陽不足,運化無力,寒濕內停,氣機壅滯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」,屬虛寒之證。
- 實熱內結:外邪入裡化熱,或飲食積滯,燥屎內阻,腑氣不通,如陽明腑實之「痞、滿、燥、實」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失調,肝失疏泄,橫逆犯脾,氣滯腹中,脹滿時輕時重,與情緒相關。
- 水濕痰瘀:濕濁、痰飲或瘀血阻滯,氣血運行不暢,常見於臌脹、蠱脹等病。
辨證分型
臨床須辨虛實寒熱,以按診、病程、兼症為要:
- 虛實:按之痛而堅者為實,柔軟不痛者為虛。
- 寒熱:脹滿得溫則減者為寒,持續拒按者為熱。
常見證型與方藥:
- 虛寒證
- 脾胃虛弱:腹滿時減,喜溫喜按,伴腸鳴泄瀉,方如厚朴生薑甘草人參湯(《傷寒論》)。
- 中焦陽衰:腹冷痛劇,嘔吐清涎,選大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或附子粳米湯。
- 實熱證
- 燥屎內結:腹滿硬痛,便秘潮熱,投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峻下熱結。
- 少陽陽明合病:脅滿嘔逆,用大柴胡湯和解攻裡。
- 氣滯重於積熱:脹滿甚而痛輕,以厚朴三物湯行氣除滿。
- 氣鬱濕阻
- 七情鬱結:脹滿隨情緒波動,方如厚朴七物湯(《金匱要略》)解鬱化滯。
相關病證
腹滿可見於多種疾病,如:
- 臌脹:腹大如鼓,青筋暴露,多屬肝脾腎失調,氣血水互結。
- 蠱脹:古籍稱「單腹脹」,常因蟲積或血瘀致腹部脹大。
- 腹脹:泛指腹部膨滿,病機較廣,與腹滿互有交叉。
腹滿一證,涉及臟腑氣血津液之變,臨床須細察病位、病性,方能藥證相符。歷代醫家對其治法豐富,如《本經疏證》強調「實熱者宜通泄,虛寒者當溫補」,為辨治之綱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