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脈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脈法
腹脈法為中醫取穴方法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氣府論》,主要依據衝脈在腹部的循行分布,選取特定穴位以調理氣血。衝脈為「十二經脈之海」,其氣血盛衰直接影響臟腑功能,故腹脈法不僅用於定位,更與經絡理論、臟腑辨證密切相關。
理論基礎
- 衝脈循行:
衝脈起於胞中,下出會陰後,沿腹部正中線兩側上行,散佈於胸中。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指出:「衝脈、任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裏,為經絡之海。」其腹部支脈「俠臍上行」,故《素問》所述「腹脈法」即沿此路線取穴。 -
穴位分布:
《氣府論》記載衝脈氣發之穴共22個,分為三部分:- 鳩尾至臍段:俠鳩尾(劍突下)外側半寸(約同身寸0.5寸),每隔一寸一穴,至臍共若干穴。
- 臍周段:俠臍兩旁各五分(約0.5寸),如肓俞、天樞等穴。
- 臍下至橫骨段:臍下兩旁五分,每隔一寸一穴,至橫骨(恥骨聯合上緣)止,如中極、關元等。
臨床應用
腹脈法所取穴位多屬衝脈與足少陰腎經交會處(如肓俞、商曲),或與任脈相鄰(如中極、關元),主治以下病證:
- 婦科與生殖系統:月經不調、不孕、崩漏,因衝脈主「血海」,與女子胞關係密切。
- 消化系統:腹脹、泄瀉,因衝脈「挾臍上行」,影響脾胃氣機升降。
- 氣逆證:如奔豚氣(自覺氣上衝胸),《難經》稱衝脈為「病逆氣裏急」。
與其他取穴法之異同
腹脈法與「腹診」不同,後者重按壓腹部辨證(如《傷寒論》「心下痞硬」),而腹脈法專指沿衝脈取穴。此外,腹部穴位亦屬「募穴」(如中脘為胃募),但腹脈法更強調經脈氣血所發之特定點。
古籍補充
《針灸甲乙經》進一步闡明衝脈腹部穴位與腎經關係,如「肓俞,在商曲下一寸,直臍旁五分,衝脈足少陰之會」。後世醫家將腹脈法結合五行生剋,用於針灸配穴,如臍下穴位配太谿以滋腎調衝。
腹脈法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,其定位與功能至今仍指導針灸與方藥配伍,如艾灸關元以溫養衝任,或針刺天樞調理腸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