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哭鐘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腹哭鐘鳴

腹哭鐘鳴,又稱子啼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載於《濟陰綱目》。此症特指妊娠期間,孕婦自覺腹中胎兒啼哭之聲,或聞鐘鳴之響,然實際並無聲源,屬胎氣異常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母體氣血失調胎元不穩所致,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氣血虛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胎失所養,氣機逆亂,虛風內動,擾及胎元,故生幻聽。
  2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上擾心神,下動胎氣,致腹中異感,如啼如鳴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除自覺腹中啼哭或鐘鳴外,或伴見:

  • 胎動不安
  • 心悸怔忡
  • 夜寐不寧
  • 口乾咽燥
  • 舌紅少苔,脈細數或弦滑

治療原則

調和氣血安胎寧神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氣血兩虛:選用八珍湯加減,補益氣血,佐以安胎之品如桑寄生、杜仲。
  2. 肝鬱火旺:以丹梔逍遙散為主,疏肝清熱,配伍鉤藤、白芍以平肝息風。

古籍考據

《濟陰綱目》將此症歸於「妊娠諸疾」,與「胎動不安」並列,強調「調氣血為要,不可妄用鎮墜」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雖罕見,然「虛實之辨,尤當細審」,提示需與他證鑑別。

此症反映中醫對妊娠期身心變化的細微觀察,亦體現「母病及胎」的整體觀念,臨床須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