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哭鐘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腹哭鐘鳴

病名。見《濟陰綱目》。即子啼。詳該條。

腹哭鐘鳴,出自《濟陰綱目》。即子啼。

《濟陰綱目》卷三十八:「子啼,腹哭鐘鳴,小兒腹中作聲如鐘鳴,啼哭不止,此為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不消,積聚成痰,痰氣上逆,衝擊心肺,故作聲如鐘鳴,啼哭不止也。治法宜用溫中健脾,消食化痰之藥,如神曲、山藥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等,水煎服。」

腹哭鐘鳴是一種小兒常見的疾病,多發生於嬰幼兒,以腹部脹滿、啼哭不止為主要症狀。其病因多為脾胃虛弱,飲食不消,積聚成痰,痰氣上逆,衝擊心肺,故作聲如鐘鳴,啼哭不止。

臨床表現主要為腹部脹滿、啼哭不止,可伴有嘔吐、腹瀉、發熱等症狀。

治療宜以溫中健脾,消食化痰為法。可選用神曲、山藥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等藥物,水煎服。

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。

預防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定時定量,少食多餐。
  3. 注意腹部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注意事項

  1. 如有腹哭鐘鳴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  2. 治療期間,應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遵醫囑服藥,不可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量。
  4. 定期複查,以了解病情發展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