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第一側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第一側線
腹第一側線為中醫經穴定位的重要標示線,位於腹部正中線旁開0.5寸處,為足少陰腎經所循行之徑路。此線貫穿腹部,上至胸肋,下抵恥骨,沿途分佈多個重要腧穴,與腎經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調節密切相關。
經脈歸屬與循行
腹第一側線隸屬於足少陰腎經,該經起於足底湧泉穴,沿下肢內側上行,入腹後貼近前正中線兩側行走。此線在腹部之循行,體現了腎經「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的生理特性,並通過經氣輸布,與衝脈、任脈等奇經八脈相互交會,形成「一源三歧」的結構聯繫。
腧穴分佈與功能
腹第一側線上共有11個腧穴,自上而下依次為:
- 幽門:位於臍上6寸,旁開0.5寸,主調脾胃氣機,和胃降逆。
- 通谷:臍上5寸,旁開0.5寸,具寬胸理氣、疏導水濕之效。
- 陰都:臍上4寸,旁開0.5寸,擅治腹脹、便秘等腑氣不暢之症。
- 石關:臍上3寸,旁開0.5寸,多用於緩解嘔逆、腹痛。
- 商曲:臍上2寸,旁開0.5寸,主治消化系統疾患,如腸鳴、泄瀉。
- 肓俞:臍旁0.5寸,為腎經與衝脈交會穴,能調理下焦氣化。
- 中註:臍下1寸,旁開0.5寸,與肓俞協同,強化利水滲濕之功。
- 四滿:臍下2寸,旁開0.5寸,主治經帶諸疾及小腹脹滿。
- 氣穴:臍下3寸,旁開0.5寸,益腎調經,多用於生殖系統病症。
- 大赫:臍下4寸,旁開0.5寸,為補腎要穴,主調遺精、陽痿等。
- 橫骨:臍下5寸,旁開0.5寸,近恥骨聯合處,利水道而固腎氣。
臨床意義
腹第一側線之腧穴,多具雙向調節作用,既可滋陰益腎,又能溫陽化氣。其治療範疇涵蓋泌尿生殖、消化系統及婦科諸疾,如月經不調、小便不利、腹脹泄瀉等。透過針刺或艾灸此線穴位,能激發腎經氣血,協調衝任二脈,體現中醫「整體調衡」之特色。
此線亦反映「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」的理論,其腧穴佈局與內臟投影區相應,故在診斷上可通過按壓探查異常反應,輔助辨別腎經虛實或相關臟腑病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