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第三側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腹第三側線

腹第三側線為中醫經穴定位的重要基準線之一,位於腹部,距離腹正中線(任脈)3.5寸,另有一說為4寸。此線為足太陰脾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之處,其上分佈多個重要腧穴,與臟腑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經絡循行與腧穴分佈

腹第三側線貫穿足太陰脾經與足少陽膽經,兩經在此交會,共同調節肝、膽、脾、胃等臟腑功能。沿此線分佈的腧穴包括:

  1. 期門(足厥陰肝經募穴):位於乳頭直下,第6肋間隙,主治肝鬱氣滯、胸脅脹痛。
  2. 日月(足少陽膽經募穴):位於期門下1肋,第7肋間隙,主調膽腑氣機,治膽囊疾病、嘔吐。
  3. 腹哀(足太陰脾經穴):臍上3寸,旁開3.5寸,與脾胃運化相關,治腹痛、消化不良。
  4. 大橫(足太陰脾經穴):臍中旁開3.5寸,為脾經與陰維脈交會穴,主調腸腑、治腹脹泄瀉。
  5. 腹結:大橫下1.3寸,主理氣活血,治繞臍痛、疝氣。
  6. 府舍:腹結下3寸,為足太陰、厥陰、少陰三經之交會,主治少腹結聚、婦科病症。
  7. 衝門:腹股溝外側,府舍下3寸,通調下焦氣血,治疝氣、下肢痿痹。

中醫理論與臨床意義

腹第三側線的腧穴多屬脾經與膽經,脾主運化水穀,膽主決斷疏泄,故此線穴位常應用於消化系統疾病(如腹脹、泄瀉)、氣機鬱滯(如脅痛、鬱證)及婦科病症(如月經不調)。針灸或按摩此線穴位,可疏通經絡、調和肝脾,改善氣血瘀阻。

此外,腹第三側線與「帶脈」循行區域相近,帶脈約束諸經,此線穴位亦可用於腰腹鬆弛、帶脈失約之證。臨床配穴時,常與任脈(如中脘、關元)或背俞穴(如肝俞、脾俞)相伍,以增強療效。

此定位線的具體寸數雖有3.5寸與4寸之歧,然臨床取穴時需結合患者體型調整,以骨度分寸或手指同身寸為準,確保取穴精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