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第二側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腹第二側線
腹第二側線為中醫經穴定位的重要標誌線之一,位於腹部,距離腹正中線(任脈)旁開2寸處。此線為足陽明胃經在腹部的主要循行路徑,貫穿多個重要腧穴,與脾胃功能、氣血運行及消化系統密切相關。
經脈歸屬與循行
腹第二側線隸屬於足陽明胃經,該經脈起於頭面部,下行至胸腹,最終止於足部。在腹部區域,胃經沿此線垂直下行,連接上下腧穴,形成氣血輸布的通道。此線的腧穴多與脾胃運化、水穀代謝及氣機調節相關,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、婦科病症及氣滯諸證。
主要腧穴分佈
腹第二側線上分佈以下十二個腧穴,依序為:
- 不容:位於臍上6寸,旁開2寸,主治胃脘脹滿、嘔吐。
- 承滿:臍上5寸,旁開2寸,調理胃氣上逆、食欲不振。
- 梁門:臍上4寸,旁開2寸,擅治胃痛、泄瀉。
- 關門:臍上3寸,旁開2寸,主調腹脹、腸鳴。
- 太乙:臍上2寸,旁開2寸,用於緩解心煩、胃痛。
- 滑肉門:臍上1寸,旁開2寸,改善嘔吐、癲狂。
- 天樞:臍旁2寸,為大腸募穴,主治腸腑病症如便秘、泄瀉。
- 外陵:臍下1寸,旁開2寸,調理腹痛、疝氣。
- 大巨:臍下2寸,旁開2寸,利於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。
- 水道:臍下3寸,旁開2寸,專治水液代謝異常如水肿、淋證。
- 歸來:臍下4寸,旁開2寸,多用於婦科疾患如月經不調、帶下。
- 氣沖:臍下5寸,旁開2寸,調理氣機鬱滯、陽痿。
功能與臨床應用
腹第二側線上的腧穴具有以下共同特點:
- 調理脾胃:胃經腧穴直接影響胃氣升降,可改善食積、脘痞等證。
- 通調腸腑:如天樞為大腸募穴,能調節腸道功能;外陵、大巨可緩解腹脹。
- 行氣活血:氣沖、歸來等穴能疏導下焦氣血,適用於婦科及生殖系統疾病。
- 利水滲濕:水道穴專司水液代謝,對水肿、排尿異常有效。
此線腧穴的刺激方式包括針刺、艾灸或推拿,需根據辨證選取相應穴位。其作用機制與調節經氣、平衡陰陽相關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