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傅滋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傅滋,字時澤,號濬川,明代浙江義烏人,為中醫史上重要醫家之一。其博通經史,尤精醫道,以謙遜好學聞名,臨證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所著《醫學集成》十二卷(1516年刊行)為其代表作,系統整理前人醫論並融入個人臨床心得,對明代中醫學術發展具承先啟後之影響。
學術背景與思想
傅滋生於儒醫並重的時代,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金元四大家,尤受朱丹溪「滋陰學說」影響。明代醫風漸趨折衷,傅氏於《醫學集成》中廣採眾長,兼收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辨證體系與李東垣脾胃學說,主張「因病制方,因證施治」,強調辨證精準與方藥靈活運用。書中分列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,並附脈法、藥性等專篇,體現其「醫道須貫通」之理念。
《醫學集成》之特色
- 理論整合:書中彙編歷代醫家精要,如摘錄劉完素「火熱論」以闡發外感熱病機理,參合王好古《陰證略例》論述陰證辨治,展現明代醫家對古典醫籍的系統化整理。
- 臨床實用性:重視方劑加減與證候對應,如針對「痰飲咳嗽」提出分型論治,區分寒痰、熱痰用藥差異,反映其「同病異治」思維。
- 脈診精要:專章討論脈象與臟腑關係,主張「脈證合參」,批判當時醫者「捨脈從證」或「捨證從脈」之偏執。
後世評價與影響
傅滋雖不如同期李時珍、張景岳等醫家廣為人知,然《醫學集成》因內容翔實,曾被收入《四庫全書》存目,清代醫家沈金鰲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中亦引用其說。其學術價值在於保存明代中醫過渡時期的理論面貌,並為浙中醫派之發展奠定基礎。
(註:傅滋生平記載有限,部分內容據《義烏縣志》及《醫學集成》序跋考證而成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