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髕骨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髕骨折

髕骨折,又稱膝蓋骨骨折,屬中醫「骨折」範疇,指因外力作用導致膝蓋骨(髕骨)完整性受損,骨斷裂或碎裂之病症。此病名首載於清代《傷科補要》卷二,歸屬於「膝蓋損斷」之列,多因跌仆、撞擊或扭挫等外傷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髕骨折多因「跌打損傷」,外力直接作用於膝部,導致局部經絡受損、氣血瘀滯,骨斷筋傷。髕骨為膝關節重要組成部分,主司伸膝活動,若骨折則影響氣血運行,使局部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。此外,年老體弱、肝腎虧虛者,因筋骨失養,亦易因輕微外力而致骨折。

證候特點

  1. 局部腫痛:骨折後氣血瘀阻,經絡不通,故見膝部腫脹、疼痛劇烈,按壓痛甚。
  2. 活動障礙:因骨斷筋傷,膝關節屈伸不利,甚則無法抬腿或行走。
  3. 瘀斑顯現:氣滯血瘀,皮下可見青紫瘀斑,日久轉為黃褐色。
  4. 骨擦音:若骨折端移位,活動時或可聞及骨擦音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氣滯血瘀型:骨折初期,局部腫痛明顯,皮膚青紫,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2. 肝腎不足型:多見於體弱或老年患者,骨折癒合緩慢,伴腰膝酸軟,舌淡苔薄,脈沉細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髕骨折,首重「活血化瘀、接骨續筋」,後期則調補肝腎,以助骨痂生長。具體治法包括:

  1. 手法復位:適用於無移位或輕度移位之骨折,以手法整復,恢復骨骼正常位置。
  2. 固定療法:以夾板或石膏外固定,維持骨折端穩定,促進癒合。
  3. 內服藥物
    • 初期:以活血化瘀為主,方如「桃紅四物湯」或「血府逐瘀湯」。
    • 中期:側重接骨續筋,可用「續骨活血湯」或「接骨丹」。
    • 後期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選「六味地黃丸」或「壯筋續骨丹」。
  4. 外用藥物:局部敷貼活血消腫膏藥,如「消腫止痛膏」或「七厘散」調敷。
  5. 針灸療法:取足三里、陽陵泉、血海等穴,以通絡止痛、促進氣血運行。

預後與調護

髕骨折若及時治療,預後多屬良好,然須注意固定期間避免過早負重,以防骨折再移位。後期配合功能鍛煉,逐步恢復膝關節活動。

(註:本文所述治法與方藥,需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,不可自行濫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