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蓋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蓋骨
蓋骨,又稱下橫骨,為中醫骨傷科名詞,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。此骨位於人體下肢,屬髖部骨骼結構之一,與髖臼、恥骨、坐骨等相連,共同構成骨盆下緣的穩固框架。
在中醫理論中,蓋骨與腎氣及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腎氣充盈則骨骼強健;若腎虛或外力所傷,易致蓋骨鬆動、疼痛,甚則影響下肢活動。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與足三陽經(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胃經)皆循行於此,故蓋骨損傷可能連帶經氣不暢,出現氣滯血瘀之證,如局部腫脹、青紫、屈伸不利等。
歷代醫家對蓋骨損傷的論述,多強調手法復位與藥物調治並重。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,若因跌撲導致蓋骨錯位,需以手法「端提按捺」,使其歸位;後續可配合活血化瘀藥(如當歸、紅花)或補腎壯骨藥(如杜仲、續斷)內服外敷,以助骨縫癒合。
此外,蓋骨亦與婦科經帶相關。因女性骨盆結構特殊,此骨若因產傷或勞損而失穩,可能引發小腹墜痛、月經不調等症,中醫常從調肝腎、強筋骨論治,如選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之加味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蓋骨雖非現代解剖學之獨立骨名,然中醫視其為功能整體之一環,臨床辨證時需綜合考量骨位、氣血及臟腑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