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蓋痘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蓋痘疹

蓋痘疹為中醫病證名,指痘瘡(如天花或水痘)初癒後,疹子隨之發作的病症。其特徵為遍身出疹,初期疹點細小如粟米,逐漸擴大成片狀,形似雲片。此症多因痘毒未盡清除,患者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或復感風寒邪氣,致使餘毒鬱於肌表,發而為疹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痘瘡雖癒,然體內餘熱未清,氣血未復。若此時調攝失當,如恣意飲食,嗜食肥甘,易助濕生熱;或外感風寒,邪氣閉鬱肌腠,與內伏之毒相搏,則疹隨之而發。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邪毒鬱滯,外透肌膚而成疹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身熱、疹色紅赤、疹點先細後大,或伴輕微瘙癢。疹出之初,可能兼有頭痛、咳嗽、鼻塞等風寒表證;若熱毒偏盛,則見口乾、煩躁、尿赤等裏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風清熱、解毒透疹為主,常用《醫宗金鑑》之加味消毒飲加減:

  • 組成:荊芥、防風、牛蒡子、升麻、甘草、赤芍、山楂、連翹。
  • 方解
    • 荊芥、防風:疏風解表,透邪外達。
    • 牛蒡子、連翹:清熱解毒,利咽透疹。
    • 升麻:升散透表,助疹外發。
    • 赤芍:涼血活血,防熱毒瘀滯。
    • 山楂:消食化積,兼活血散瘀。
    • 甘草:調和諸藥,清熱解毒。

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芩、石膏以清肺胃之熱;若疹色紫暗,兼血熱瘀滯,可加丹皮、紫草以涼血活血。

其他中醫觀點
部分醫家認為,蓋痘疹與「痘後發丹」相似,均屬痘毒未淨之變證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提及,此類疹症需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過用辛溫發散,以免助熱傷陰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亦強調,疹毒宜清透,兼顧養陰生津,以防熱盛耗傷陰液。

蓋痘疹的調治,重在清餘毒、調氣血,同時需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復感外邪,以利疹透毒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