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孤拐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孤拐骨
孤拐骨,又稱「踝骨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之一,屬人體下肢關節之重要組成部分。其位置於足部與小腿相接之處,內外兩側突起之骨性結構,分別稱為「內踝」與「外踝」,內踝屬足三陰經所過,外踝則為足三陽經所行。
從中醫經絡理論而言,孤拐骨與足三陰、足三陽經脈密切相關,尤其足少陰腎經、足太陰脾經及足厥陰肝經皆循行於內踝周邊;而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則分布於外踝附近。故孤拐骨之氣血運行,可反映相應臟腑功能,若此處出現腫痛、僵硬或變形,中醫常考慮經絡阻滯或臟腑失調所致。
在傷科領域,孤拐骨為易受損傷之部位,常見如「踝部筋傷」「骨錯縫」等病症。中醫治療此類損傷,除手法復位外,亦配合針灸、敷藥或內服活血化瘀之方劑,以調和氣血、舒筋活絡。此外,孤拐骨之形態與筋骨強弱,亦為中醫診察體質之參考,如腎氣虛者可能見內踝周圍肌肉萎軟,而肝血不足者或見外踝筋腱拘緊。
歷代醫籍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踝部損傷之治法,強調「筋喜柔不喜剛」,故調治孤拐骨相關病症時,需注重柔筋正骨、通調經氣。此部位亦為導引按蹻術之施術重點,透過刺激踝周穴位如太溪、崑崙等,可調節整體氣機,輔助治療下肢痿痹或氣血不和之證。
綜言之,孤拐骨於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既為支撐體重之骨性樞紐,亦為經絡氣血輸注之要衝,其狀態可為診療下肢疾患與內在失衡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