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傅懋光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傅懋光(約1573-1644年),字汝器,號東泉,明代著名醫家,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。其生平跨越晚明萬曆至崇禎年間,為中醫發展史上承先啟後之重要人物。
早年經歷與學醫淵源
傅氏早年習儒,弱冠後北上京師(今北京),因緣際會棄文從醫。其治學嚴謹,深研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,兼涉金元四大家著作,尤重李東垣脾胃學說與朱丹溪滋陰理論。此階段奠定其「以經典為體,以各家為用」的學術特色。
臨證實踐與疫病救治
萬曆年間,傅氏曾赴遼東(今東北地區)應對疫疾,運用「辨時氣與傷寒異同」之法,結合地域特質,創「表裡雙解法」救治軍民,活人甚眾。1605年京師大疫,其以「五運六氣」推演病機,主張「疫毒多從口鼻入,先犯膜原」,善用升降散、達原飲等方加減,療效顯著,聲名鵲起。
太醫院仕途與學術成就
1607年經禮部考核,授太醫院吏目,兼教習官,主講《內經》運氣學說。萬曆四十五年(1617年)晉御醫,期間與朝鮮內醫院御醫崔順立論醫,針對「三焦形質」、「命門定位」等議題進行辯難,後輯為《醫學疑問》一書,體現其「重氣化、辨標本」的學術觀點。崇禎八年(1635年)官至太醫院院使,掌院事,期間整飭醫政,強調「醫必先通儒理」。
著作與學術影響
傅氏晚年匯集臨證心得,撰《醫宗正脈》五卷(已佚),據史料推測內容當包含:
- 運氣學說:結合司天在泉理論,闡發「歲氣與脈象應合」之診法
- 溫病辨治:早於吳又可《溫疫論》,提出「非風非寒,乃天地雜氣」的疫病觀
- 方劑創新:改良東垣清暑益氣湯,加入佩蘭、荷葉等輕清透邪之品
現存《醫學集要經驗良方》八卷,收錄其治療脾胃病特色方劑如「和中導滯丸」(蒼朮、厚朴、焦三仙配伍),體現其「調中州以安四臟」的治療思想。
歷史評價
傅懋光融合儒醫精神與臨證實學,其疫病治療經驗為清代溫病學派先導,對朝鮮東醫學發展亦有深遠影響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曾評其「脈證互參,不拘古方」,足見其學術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