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臏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臏骨
1. 經穴別名
臏骨一詞首見於《針灸大全》,為經穴別名,所指即為「環跳穴」。環跳穴屬足少陽膽經,位於臀部,當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/3與內2/3交界處,主治腰腿疼痛、半身不遂、風濕痹痛等症。然《針灸大全》所載「臏骨」一說,後世醫家多疑為「髖骨」之誤,因髖骨與環跳穴位置相近,且「臏」與「髖」字形易混,故存此一說。
2. 人體骨骼名
臏骨又稱「護膝骨」、「膝蓋骨」、「連骸」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「髕骨」。此骨位於膝關節前方,呈三角形,上寬下尖,藉由韌帶與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相連,構成膝關節之重要部分。
中醫對臏骨的認識
中醫認為,臏骨為膝部之「筋之府」,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。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血不足或腎氣虧虛,可致臏骨失養,引發膝關節疼痛、屈伸不利等症。此外,臏骨亦與經絡相通,尤以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為要,故膝部疾患常從此二經論治。
臏骨相關病症
臨床上,臏骨常見病症包括「臏骨傷」(髕骨損傷)、「膝痛」(膝關節疼痛)、「鶴膝風」(膝關節腫大如鶴膝)等。其病因多與外傷、風寒濕邪侵襲、氣血瘀滯或肝腎虧虛有關。治療上,除針灸環跳穴外,亦可選用陽陵泉、犢鼻等穴以舒筋活絡,或配合中藥內服外敷,以強筋壯骨、祛風除濕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連骸者,膝蓋骨也。」說明臏骨在骨傷科中的重要性。《黃帝內經》亦強調「膝者,筋之府」,進一步闡明臏骨與筋脈的密切關聯。歷代醫家對臏骨的論述,多集中於其生理功能及與膝關節疾病的辨證治療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筋骨並重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