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被膜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被膜兒
被膜兒,又稱「混元生」,為中醫婦科及產科術語,首見於閻誠庵所著《臨產須知評正》。此名詞與胎產生理密切相關,指胎兒於母體內發育過程中,包裹其外之膜狀結構,屬傳統中醫對胎膜組織的稱謂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胎兒孕育於胞宮(子宮),依賴母體氣血濡養,而被膜兒作為胎元之外護,具有「固護胎元」之功用。其形成與「先天之精」及「衝任二脈」密切相關——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「胞胎」,二者協調則胎膜得養,胎氣穩固。若孕婦氣血虛弱或衝任失調,可能導致被膜兒薄弱,甚至引發胎漏(先兆流產)等病證。
與「混元生」之關聯
「混元生」一詞源自道家思想,喻指生命初始之混沌狀態。中醫借用以描述胎兒與被膜兒共構之整體,強調胎元未分時「形神合一」的特性。古籍中亦提及,被膜兒的完整性直接影響胎兒能否「稟受天地之氣」,若被膜兒早破,則易致「產程異常」或「胎氣受擾」。
臨床相關記載
《臨產須知評正》指出,被膜兒的異常可透過脈象與症狀辨識。如孕婦見「小腹墜脹」「陰道少量滲液」,而脈象沉滑無力者,可能屬「被膜兒不固」,需以補益氣血、固攝胎元之方藥調治,如《婦人良方》之「安胎飲」加減。此外,被膜兒完整與否,亦為古代診斷「試產順逆」的參考之一。
與現代醫學對照
中醫所述之被膜兒,近似現代醫學之「羊膜」與「絨毛膜」結構。然中醫更重視其功能意義,視為「胎氣」運行之通道,並與「三焦氣化」理論相繫,認為被膜兒能調節胎兒與母體間「津液輸布」及「氣機升降」。此觀點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生理觀。
總結
被膜兒於中醫理論中,不僅是解剖結構,更是維繫胎孕穩定的關鍵。其概念融合藏象、經絡及氣血學說,反映傳統醫學對生命孕育過程的獨特詮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