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副奉上太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副奉上太醫
副奉上太醫為金代太醫院醫官職銜,隸屬於宮廷醫療體系,專司帝王及皇室成員之診療事務。其職位次於正奉上太醫,主要職責為輔佐正奉上太醫執行御醫任務,包括參與脈診、擬定方藥、監製湯劑等,需精通中醫理論與臨床實務,尤重辨證論治之精準性。
職能與醫學背景
- 輔佐御醫:副奉上太醫需協同正奉上太醫進行「望聞問切」,針對帝王體質與病情提出治療建議。金代宮廷醫學重視「君臣佐使」的配伍原則,故其處方須嚴謹遵循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理論,兼顧藥性平和與療效。
- 專科醫術:金代醫學受宋金時期醫派影響,副奉上太醫可能專精於某科,如針灸(參考《針灸甲乙經》)、婦科(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,或擅長調理虛損之證,運用補益方劑如「四君子湯」「六味地黃丸」等。
- 宮廷醫療規範:其診療過程需符合太醫院制度,記錄病案(類似「醫案」),並依皇室需求調整治法,如避免使用峻烈之藥,強調「治未病」的養生觀念。
歷史與學術淵源
金代太醫院承襲唐宋醫制,副奉上太醫的設置反映當時對御醫團隊的分工細化。其醫學訓練可能融合北方醫學特色,如劉完素的「寒涼派」理論,或張從正的「攻邪派」思想,臨床重視外感病與內傷雜病的辨治。此外,金代官方編纂《聖濟總錄》,副奉上太醫或需熟稔其中方劑與治法,以應對皇室複雜病證。
此職銜亦體現中醫「醫政合一」的傳統,醫官不僅需具備高超醫術,亦須通曉宮廷禮儀與藥事管理,確保醫療行為符合帝王之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