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附子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附子灸乃中醫隔物灸法之一,源出唐代《千金翼方》,其法以附子為介質,藉艾火之熱力與藥性相合,以達溫陽散寒、消癰散結之效。此法尤重附子炮製與施灸火候,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用藥思想。

【藥材特性】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加工品,其性大熱,味辛甘,有毒,歸心腎脾經,具回陽救逆、補火助陽、散寒止痛之功。用作隔灸時,須選道地四川江油產附子,以清水浸漂去鹽,切片如棋子厚薄(約3-5毫米),務令藥力透達而不傷肌膚。

【操作要訣】 依《千金翼方》所述正法:先辨癰癤腫塊之陰陽屬性,凡瘡形平塌、色白漫腫者屬陰證,方宜此法。將附子片覆於患處,輕唾潤濕以助附片貼附,上置艾炷灸之。火候當以「熱徹」為度,即患者覺熱力穿透至病灶深部,此時附子辛烈之氣偕艾火溫通之性,共逐經絡沉寒痼冷。

【醫理闡微】 此術暗合「從治」之法,以熱治寒,假附子純陽之性,引火歸元。現代研究示附子含烏頭類生物鹼,經艾火燻炙,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激發經氣。其溫通之力較單純艾灸更勝,對癰疽初起屬陰寒凝滯者,能促其消散;已成膿者,可助排膿;潰後久不收口者,能生肌長肉。

【古今應用】 歷代醫家拓展其用: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載附子灸治瘰癧,明代《醫學入門》用以療寒濕痹痛。今之臨床除治外科陰證瘡瘍外,亦用於內科虛寒證,如命門火衰之泄瀉,可灸關元、命門等穴;寒疝腹痛,則取氣海、歸來等穴,皆顯「外治內效」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