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附牙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附牙癰

附牙癰,又稱牙癰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。此症屬牙齦癰腫範疇,多因脾胃積熱或風熱外襲,循經上攻牙齦,致使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熱毒循足陽明胃經上灼齒齦,腐肉成癰。
  2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客於牙齦,與內熱相搏,氣血凝滯而發為腫痛。
  3. 虛火上炎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炎齒齦,久則耗傷血肉,形成癰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患處牙齦紅腫高突,焮熱疼痛,甚則潰破流膿,牙齒鬆動,咀嚼困難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膩等實熱之象;若屬虛火,可見顴紅、咽乾、脈細數等陰虛徵兆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胃瀉火:適用於脾胃實熱證,方選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加減,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等清熱涼血。
  2. 疏風清熱:風熱外襲者,可用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合銀翹散,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解毒消腫。
  3. 滋陰降火:虛火上炎者,宜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滋腎陰、瀉虛火。
  4. 外治法:初起可外敷如意金黃散;膿成則切開引流,繼以冰硼散珠黃散外搽,祛腐生肌。

古籍考據
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附牙癰乃「牙齦癰腫之屬」,與牙疔、牙宣等症有別,強調其病位在齦肉,與牙槽骨關係密切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其膿成特徵,謂「牙癰初起如豆,漸大若李,潰後膿血黏稠」,並載有針刺排膿之法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牙周膿腫」、「根尖周炎」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理,結合經絡臟腑理論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