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附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附牙

附牙為經穴別名,即跗陽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此穴位於小腿後外側,當外踝後方,崑崙穴直上三寸處,腓骨與跟腱之間。其名「附牙」,或與其位置鄰近足跟及腓骨相關,古人以「附」喻其依附之態,「牙」則可能指腓骨之形似齒狀。

經絡與氣血特性

跗陽穴為陽蹻脈之郄穴,郄穴主急症,故此穴常於氣血瘀滯、經絡不通之急症中應用。陽蹻脈主司下肢運動與寤寐,故附牙穴可調節下肢氣血,緩解足踝疼痛、轉筋(抽筋)、下肢痿痹等症,亦與失眠、癲癇等陽蹻脈失調相關病症有所聯繫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局部病症:足跟腫痛、外踝扭傷、腓腸肌痙攣。
  2. 經絡病症:腰骶痛、下肢麻木不仁,因膀胱經循行於背腰,故可透過此穴疏導經氣。
  3. 陽蹻脈病症:目赤痛(陽蹻脈達目內眥)、癲癇、失眠,此穴能調和陰陽之氣。

刺灸方法

古法多以針刺五分至一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;灸法則用艾炷灸三至五壯,或艾條溫灸十至十五分鐘。現代臨床亦常以電針刺激,加強舒筋活絡之效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崑崙申脈,治足踝痹痛。
  • 委中承山,緩解小腿轉筋。
  • 風池百會,調理陽蹻脈失衡所致之眩暈。

附牙(跗陽)穴結合局部與遠治作用,既為足太陽膀胱經要穴,亦為陽蹻脈氣血深聚之處,臨床應用廣泛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