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附骨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附骨癰
附骨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之一,指癰毒深結於骨關節處所發之疾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二》載:「附骨癰,亦由體盛熱而當風取涼,風冷入於肌肉,與熱氣相搏,伏結近骨成癰。」其病因多因正氣不足,外感風寒濕熱之邪,或跌打損傷,致使毒邪深伏,侵蝕筋骨而成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患者素體陽盛,內有積熱,復感風寒濕邪,邪氣鬱而化熱,熱毒壅滯,氣血凝結,腐肉敗血,遂成癰腫。其病位深在筋骨,故稱「附骨」。若熱毒熾盛,則易化膿潰爛,甚則傷筋蝕骨,遷延難癒。
臨床表現
初起症見全身倦怠,繼則寒戰高熱,無汗或汗出熱不退,口乾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洪大。患處疼痛劇烈,如錐如刺,局部紅腫焮熱,皮薄光亮,按之痛甚,關節活動受限。若膿成未潰,則腫痛更甚,按之應指;若膿潰後,則痛減而瘡口難斂,膿水淋漓,久則成瘺。此病相當於西醫之「急性化膿性骨髓炎」。
辨證論治
-
初期(膿未成)
- 治則:清熱解毒,活血散瘀。
- 內治:方選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,以清熱瀉火、消腫止痛;或五味消毒飲加當歸、赤芍、丹皮等,增強涼血活血之效。
- 外治:以金黃散或雙柏散調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-
成膿期(膿成未潰)
- 治則:托毒透膿,扶正祛邪。
- 內治:宜用托里消毒飲加減,益氣托毒,促膿外泄;若熱毒熾盛,可加石膏、知母以清泄裡熱。
- 外治:膿熟宜切開排膿,或外敷拔毒生肌之品,如九一丹、紅油膏等。
-
潰後期
- 治則:補益氣血,生肌斂瘡。
- 內治:若氣血兩虛,瘡口久不癒合,可用十全大補湯加減;若餘毒未清,可佐以清熱解毒之品。
- 外治:以生肌散、白玉膏外敷,促進瘡口癒合。
預後與轉歸
若治療及時,膿出毒泄,則易癒;若失治誤治,毒邪深竄,可致骨壞死、瘺管形成,纏綿難癒。故早期診治尤為關鍵,務使邪有出路,免致遷延成頑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