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附骨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附骨痰
病名
附骨痰屬流痰病之一,專指痰濕瘀毒侵蝕骨骼所生之陰證,多見於大腿內外側。《瘍科心得集·卷中》記載:「附骨痰者,亦生於大腿之側骨上,為純陰無陽之證。」此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三陰經(足太陰脾、足少陰腎、足厥陰肝)氣血虧虛,復感外傷或寒濕之邪,致使氣血凝滯,經絡阻塞,痰濁內聚,久而蝕骨成瘍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不足:小兒三至五歲時,若腎精虧虛(主骨生髓)、脾陽不振(運化失職),易致痰濕內生,流注筋骨。
- 三陰虧損:肝腎陰虛則筋骨失養,脾虛濕盛則痰濁凝結,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瘀而化熱(陰虛內熱),灼腐骨骼。
- 外傷誘因:跌撲損傷或寒濕侵襲,局部氣滯血瘀,加速痰毒聚積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寒熱往來,食慾不振,神疲體倦,面色萎黃,腰腿隱痛(晨輕暮重),患處漫腫而皮色如常。
- 中期:午後潮熱(陰虛徵象),患部腫脹漸硬,按之微熱,疼痛加劇。
- 後期:膿成潰破,膿液清稀夾敗絮狀物(痰瘀互結之徵),瘡口色白凹陷,久不收口,甚則形成瘺管。
病位與西醫對應
中醫所述附骨痰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腰椎結核」或「大轉子滑囊結核」引發的寒性膿瘍,其膿液流注至大腿內外側,屬骨關節結核範疇。
治療原則
- 內治:以溫補托毒、化痰通絡為主,兼顧滋陰清熱。
- 陰寒凝滯:方用陽和湯(熟地、肉桂、麻黃等)溫陽散寒。
- 陰虛火旺:選用清骨散(銀柴胡、胡黃連、鱉甲等)滋陰降火。
- 氣血兩虛:十全大補湯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- 外治:初期可敷貼回陽玉龍膏;潰後用生肌散促瘡口癒合。
鑒別要點
- 附骨疽:屬陽證,起病急,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膿液稠厚。
- 流注:多發於肌肉豐厚處,膿成易潰,且無蝕骨之變。
附骨痰為陰證頑疾,病程纏綿,需長期調治,重在補益肝腎、健脾化痰以固本,兼以祛瘀通絡治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