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附骨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附骨疽
病名
附骨疽,屬癰疽之一,指腐骨或死骨自瘡口排出者,首見於《肘後救卒方》卷五。別稱多骨疽、朽骨疽,為中醫外科重症。其病機深重,毒邪附骨,病程纏綿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骨關節結核或慢性骨髓炎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載:「附骨疽者,由當風入骨解,風與熱相搏,復遇冷濕,或秋夏露臥,為冷所折,風熱伏結壅遏,附骨成疽。」指出此病多因外感風熱,兼受寒濕,邪氣鬱滯筋骨,氣血壅塞而成。其好發部位,成人多見於髖、膝等大關節,婦女產後易發於鼠蹊部,嬰幼兒則常見於肩肘、背脊等處。《外科精義》進一步強調:「毒氣深沈,附著於骨」,說明其病位深在,與骨關係密切。
臨床表現
初起常見寒熱往來,局部漫腫無頭,皮色不變,繼而筋骨劇痛如錐刺,骨節活動受限。日久熱盛肉腐成膿,潰後膿液稀薄淋漓,色灰白而腥穢,瘡口難斂,易成竇道,或見死骨脫出。
辨證論治
-
初期(風熱濕毒壅遏)
- 證候:寒熱交作,腫痛隱隱,皮色如常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行瘀通絡。
- 方藥:仙方活命飲加減,或合醒消丸以散結消腫。
-
成膿期(熱毒熾盛)
- 證候:膿將成或已成,局部焮紅灼熱,疼痛加劇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托毒透膿。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加減,佐以皂角刺、穿山甲等透膿之品。
-
潰後(氣血兩虛)
- 證候:膿水清稀,瘡口不斂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
- 治法:補益氣血,托裡生肌。
- 方藥:八珍湯或十全大補丸,輔以黃芪、肉桂溫補托毒。
外治之法
- 膿成:切開引流,務使毒邪外泄。
- 死骨存留:以手術鉗摘除朽骨,免留後患。
- 竇道形成:擴創剔除硬壁,以藥撚(如九一丹)引流化腐。
- 收口期:膿盡瘡紅時,外敷生肌散促其癒合。
補充要點
- 此病與「流痰」(骨癆)鑑別:附骨疽多急性起病,膿成較速;流痰則病程緩慢,膿稀如痰,屬陰證。
- 治療需注重「托法」運用,尤以氣血虛弱者,當補托並行,防毒內陷。
- 古籍強調「大節解間」為好發部位,與現代醫學所述長骨幹骺端易感特性相符,顯中醫觀察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