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附骨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附骨疽是中醫的病名,也叫做多骨疽或朽骨疽。它指的是癰疽腐骨或死骨從瘡口排出的情況。根據《肘後救卒方》卷五的記載,附骨疽常見於大節解間,男性、產婦、婦女可在鼠蹊部、髂骨、膝蓋間使用,嬰孩或嫩兒則可在肘部、背部、脊椎上使用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指出,附骨疽的形成是由於外邪(如風邪)侵入骨骼,與內因(風邪與熱邪相搏)和外邪(冷濕邪氣)相結合,也可能由於秋夏天露臥在寒冷濕氣中,導致附骨疽形成。該書還提到附骨疽常見於全身各個骨骼,開始時常有寒熱往來的症狀,局部有腫脹現象,但看不到瘡頭,皮色仍然正常。繼而出現像針刺一樣的劇痛,嚴重時可能會出現患部骨節功能障礙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組織會腐爛形成膿液,如果潰爛,膿液通常呈稀薄狀且不斷流出,顏色呈灰白並具有腥臭味,難以癒合。附骨疽往往會形成竇道,有時還可以看到死骨從瘡口排出。附骨疽相當於骨關節結核或慢性骨髓炎。

治療附骨疽需要根據辨證施治。如果有寒熱往來的症狀,應該選擇具有清熱化濕、行瘀通絡作用的藥物,可以內服仙方活命飲或醒消丸。如果膿液即將形成或已形成,應該選擇具有清熱化濕、託毒和營養作用的藥物,例如內服黃連解毒湯加味。如果患者出現氣血雙虛的症狀,應該選擇補血益氣的方法,可以使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丸。如果膿液已經形成,則應該進行切開引流。如果在瘡口中看到死骨形成遊離,應立即使用手術鉗將死骨去除。如果形成竇道,則應該進行手術擴創,去除竇道的硬壁,並使用藥物引流。如果瘡口紅潤,膿水即將乾涸,則可以改用生肌散來收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