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附餅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附餅灸

附餅灸為隔物灸法之一,其製法以生附子、肉桂、丁香三味藥物為主。依比例配伍,取生附子三份、肉桂兩份、丁香一份,經切細碾末後,以黃酒或蜂蜜調和,製成厚約6毫米之藥餅,並以細針穿刺數孔,便於艾熱滲透。施灸時,將藥餅置於患處或穴位,上安艾炷點燃,藉藥力與艾熱之雙重作用,以達溫通經絡、扶助陽氣之效。

藥物特性與功效

  • 附子:辛甘大熱,歸心、腎、脾經,具回陽救逆、補火助陽、散寒止痛之效。《本草匯言》稱其「為回陽氣、散陰寒之峻品」,尤善溫補命門之火,適用於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之證。
  • 肉桂:辛甘性熱,歸腎、脾、心、肝經,功能補火助陽、引火歸元、散寒止痛,與附子相伍,可增強溫腎陽、通血脈之力。
  • 丁香:辛溫芳香,歸脾、胃、腎經,能溫中降逆、散寒止痛,兼有行氣之效,助附子、肉桂之藥性深入經絡。

臨床應用
附餅灸適用於陽虛諸證,如命門火衰所致之陽萎、早洩、腰膝冷痛;或瘡瘍久潰不斂,屬陰寒凝滯者。此灸法藉附子大熱之性,配合艾火溫煦之力,能逐深層寒邪,振奮臟腑機能。此外,對於風寒濕痹、婦人宮冷不孕等證,亦有輔助之效。

中醫理論依據
此灸法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「虛則補之」之治則,透過溫熱刺激與藥物透皮吸收,激發經氣,調和陰陽。其作用機制包含:

  1. 溫通經脈:艾熱與辛溫藥物協同,化解寒凝氣滯,改善氣血運行。
  2. 補益命門:附子專入腎經,補益先天之火,針對下元虛冷之證。
  3. 拔毒生肌:對於陰性瘡瘍,附餅灸能促進氣血灌注,加速瘡口癒合。

附餅灸結合藥物與灸法之長,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,為虛寒證候之特色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