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婦人血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婦人血膈

病名與源流
婦人血膈,又稱「血膈」,首載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七,屬中醫婦科疑難病證之一。其病機核心為血氣阻隔中焦,導致經閉、嘔逆等症,多與情志失調、氣滯血瘀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所傷:長期憂思忿怒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滯則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阻於中焦。
  2. 瘀阻胃脘:瘀血內結,胃失和降,氣機上逆,故見食入即吐,甚則水飲難下。
  3. 經閉與瘀血互結:瘀血內阻衝任,經血不得下行,遂致經閉;瘀久化熱,灼傷陰血,則見大便乾黑如羊糞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上部症狀:胸膈刺痛如錐,嘔吐赤豆汁狀物或紫黑血塊。
  • 下部症狀:月經閉止,大便燥結,色黑堅硬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肝鬱氣滯證(初期)

    • 治則:疏肝解鬱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啟膈散(沙參、丹參、茯苓、川貝母、鬱金、砂仁等)加減,以開鬱散結,調暢氣機。
  2. 瘀血內結證(日久)

    • 治則:活血祛瘀,通絡開膈。
    • 方藥:通幽湯(生地黃、熟地黃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甘草)去升麻,加鬱金、五靈脂以增強化瘀之力;配合五汁安中飲(梨汁、藕汁、薑汁、韭汁、甘蔗汁)滋陰潤燥,緩解燥結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血膈之證,瘀阻中州,非破血不可。」強調活血化瘀為治療關鍵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:「鬱結日久,必成血膈」,說明情志致病之重要性。

現代中醫發揮
當代醫家認為,本病與現代醫學「食道狹窄」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等病有部分交集,但中醫治療仍以辨證為本,重視氣血調和。若兼陰虛火旺,可酌加麥冬、玄參;氣虛者佐以黃耆、白朮,標本兼顧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