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腐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腐苔
腐苔為中醫舌診術語之一,指舌苔形如豆腐渣堆積於舌面,顆粒粗大而鬆厚,質地疏鬆,以刮之易脫為主要特徵。此苔多由胃中陽氣過盛,蒸騰胃內濁腐之氣上泛於舌而成,其病機多與熱證相關,常見於實熱或痰熱內蘊之證。
從病機分析,腐苔的形成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胃屬陽土,主受納腐熟水穀,若胃中陽氣偏亢,則易化熱生火,火性炎上,蒸灼津液,使胃中濁氣上泛,凝結於舌面而成腐苔。此外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熱邪內傳,亦可助長胃熱,促使腐苔顯現。
腐苔的臨床意義主要反映體內熱邪或痰濁壅滯。若苔色黃而腐,多屬胃腸濕熱或痰熱互結;若苔白而腐,則可能為痰濕中阻,兼有化熱之象。此外,腐苔亦可能見於某些外感熱病中期,邪熱熾盛,燔灼氣分時出現。
在辨證上,腐苔需與其他相似舌苔區別。如「膩苔」雖亦屬濕濁內停,但質地細膩黏膩,刮之難去,與腐苔之鬆軟易脫不同;「垢苔」則多呈污濁如垢,常見於濕溫或穢濁之邪內蘊,其質地較腐苔更為黏膩。
歷代醫家對腐苔亦有論述。《辨舌指南》提及:「苔腐者,如腐渣堆鋪,其邊厚,為陽有餘,能鼓胃中腐化濁氣上升。」此說明腐苔與陽熱之邪的關係。此外,《傷寒舌鑑》亦指出,腐苔多見於熱邪壅盛或食滯化熱之證,可作為辨識裡熱實證的參考依據。
總體而言,腐苔作為舌診的重要指標,其特徵與病機反映了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,透過觀察舌苔形質變化,可進一步推斷體內氣血津液及臟腑功能的盛衰狀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