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腐皮遮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腐皮遮睛

腐皮遮睛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指目睛表面覆蓋一層形似豆腐皮之薄膜,質地乾澀,不痛不癢,且外用藥物難以化解。此證屬外障眼病範疇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目睛失養,或外邪蘊結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證與肺、肝、腎三臟關係密切。肺主氣,若肺陰不足,津液虧虛,則目睛失潤;肝開竅於目,肝血虧虛或肝火上炎,皆可致目絡瘀滯,睛膜乾燥;腎藏精,腎陰虧耗則津液不升,目失濡養。此外,風熱外襲或濕熱內蘊,亦可上攻於目,形成睛膜燥結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目睛乾澀,視物模糊,檢查可見白睛或黑睛表面覆蓋一層灰白色薄膜,質地薄脆如腐皮,緊貼睛珠,不易剝離。病程纏綿,日久恐影響視力。此證類似於西醫學之結膜實質性乾燥症,或某些慢性角結膜病變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肺陰虧虛型:伴咽乾咳嗽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治宜養陰清肺,方選養陰清肺湯加減。
  2. 肝血不足型:兼見頭暈目眩,面色無華,脈弦細。治宜滋肝養血,方用補肝湯四物湯加枸杞、菊花。
  3. 肝火上炎型:目赤澀痛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4. 濕熱蘊結型:薄膜黏膩,眵多黏稠,苔黃膩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三仁湯黃芩滑石湯

治療原則

滋陰潤燥、清熱化瘀為主,根據證型配伍相應藥物。外治可輔以中藥熏洗或膏劑點眼,如珍珠明目液黃連膏,以緩解局部乾澀。針灸常取睛明、攢竹、肝俞、腎俞等穴,調和氣血,促進目絡通暢。

此證多屬慢性,需長期調理,重視內臟功能平衡,方能漸收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