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腐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腐根

腐根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「腎疳五證」之一,首見於宋代錢乙所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與「牙疳」密切相關,多因小兒腎氣虛弱,兼感濕熱邪毒,或飲食不節、積熱上攻所致。其病機主要涉及腎經虛損,陰火上炎,腐蝕牙齦及齒根,嚴重者可致牙齒鬆動脫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為本:小兒先天腎氣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導致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。
  2. 濕熱上攻: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循經上熏口齒。
  3. 外邪侵襲:風熱或毒邪乘虛而入,與內火相搏,腐蝕牙齦根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齒齦紅腫潰爛,滲血化膿,久則牙根暴露,形如腐渣。
  • 口氣臭穢,伴隨流涎、拒食。
  • 若腎陰虧甚,可見低熱、盜汗、形瘦等虛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腐根:以齦腫潰膿、舌紅苔黃膩為主,屬實證。
  2. 虛火腐根:齒齦暗紅微腫,滲血少膿,舌紅少苔,兼見腎陰虛證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濕熱型:清胃瀉火、解毒化濕,方用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加減,或配合黃連解毒湯
  • 虛火型:滋陰降火、涼血固齒,方選知柏地黃丸玉女煎,酌加骨碎補、牛膝引火下行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腐根與「牙疳」雖症狀相似,但牙疳範圍更廣,涵蓋風熱、走馬牙疳等急重證;而腐根特指腎疳繼發之齒根腐壞,病位較深,與腎經虛損關聯尤甚。歷代醫家如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指出,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耗傷腎精,影響齒骨發育。